第六十九章
推荐阅读:全球天灾 我在柯学世界当五人组幼驯染 召唤玩家后掌门她躺赢了 穿成恶毒后妈种田养崽 我在洪荒开公司搞建设 修仙强者靠种田综艺爆红了 万人嫌靠美貌闯荡娱乐圈 你别看他们 穿书后我靠系统商城暴富 虚拟主播是我隔壁邻居
第六十九章
就像东、西府担心的, 宝哥儿受了惊吓,又找不到母亲,很快发起高烧。曹延轩请金陵城最好的儿科大夫,寸步不离地守着, 发丧那日, 把宝哥儿托付给三太太和珍姐儿, 才主持了王丽蓉的丧事。
宝哥儿却一直没有好转,病歪歪的什么也不想吃, 整日昏昏沉沉的, 总是要母亲。曹延轩病急乱投医,按照三太太的建议, 请了灵谷寺的高僧点了长明灯, 印了经书, 又请回高僧在西府正院悄无声息地念经,不知是不是巧合, 宝哥儿慢慢好转了。
不光曹延轩珍姐儿,三爷三太太五爷五太太, 连带曹慎夫妻、王丽华严太太都松了一口气。
曹延轩怕儿子身子骨受不住,不敢给他一下子吃素, 吩咐厨房,用鸡汤炖面条, 做肉末鸡蛋羹, 又买了春熙楼的什锦豆腐涝,和红糖牛乳搭配着给宝哥儿吃。
珍姐儿早早吃了全素,连带花锦明, 日日青菜萝卜, 点心也是素油的。
曹家是金陵城的名门望族, 王家也是大户之家,两家往来亲眷极多,陆陆续续有人来吊唁、祭拜,直到五七正式下葬,丧事告一段落,两府人都松了一口气,个个满面疲色。
曹延轩安顿好府里的事,把满身缟素的女儿叫过来,安慰道“你娘的事办完了,到了百日,你回来烧纸。你也累了,该回家和锦明好好歇一歇了。”
自从王丽蓉去世,珍姐儿伤心过度,又担心弟弟,一直住在西府,花锦明偶尔回家,多半还是陪着她。
珍姐儿瘦骨伶仃地,眼睛肿的像桃子,不停摇头,“爹爹,我不放心弟弟,我一走,他定会找我。”
曹延轩温声安慰:“不怕的,程妈妈不是在吗?还有连妈妈。你娘的事情办完了,你再不回家,亲家太太怕是不高兴了。”又说“我已经吩咐,给亲家太太备了礼物。”
曹延轩笑道:“背得好,那你告诉爹爹,稻是什么?梁是什么?菽又是什么?”
珍姐儿不情不愿答应了。临走前,叮嘱宝哥儿“姐夫家里有事,姐姐略走两日,很快便回来。若是想姐姐,便使程妈妈派人叫姐姐,连妈妈也是一样的。”
曹延轩哈哈大笑,宝哥儿也跟着笑。
一提吃的,宝哥儿就兴奋起来,“有桃子酒,姑姑不许我多喝,我只喝了一口。还有桃脯桃子干,桃子榨成的汁。爹爹爹爹,桃子汁可好喝了。”
曹延轩便把儿子带进书房,拿来一本《三字经》,“给爹爹讲讲,稻粱菽,麦黍稷,后面是什么?”
不过,《三字经》对读书人家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早已滚瓜烂熟,宝哥儿毫不费力地背了出来“此六谷,人所食”。
说着,他提笔写下“山河社稷”四字,温声说“认得吗?”
曹延轩笑道“那你呢,你做了什么?”
曹延轩笑道“爹爹也想喝,到了明年,我们买了桃子榨汁喝,还有什么好的?”
宝哥儿连连点头,“天没亮,大公鸡就使劲打鸣,把我们都吵醒了,腾表哥要把大公鸡吃了,俊表哥说姑姑会骂。”
曹延轩摸摸儿子的头,含笑道“宝哥儿真聪明,答得好。”又给他细细讲“菽”是豆子,红豆白豆绿豆豌豆,腊八粥里的豆子,都叫菽”
出嫁的媳妇以夫家为重,除了父母去世,很少回娘家,很多远嫁的姑娘,婚礼后就再也没回过娘家。
曹延轩忍俊不禁,“恩,不错。在庄子上,吃了什么好吃的?”
宝哥儿小声说“爹爹,我吃了豆子放屁。”说着在椅子里扭了半天,真的放了一个屁。曹延轩捏起鼻子,作势去开窗子,“好臭啊”父子俩笑成一团。
马匹,不用说,出府便要马车,宝哥儿是知道的,另外五种他也不陌生“去庄子上见过。”
宝哥儿挥舞着小胳膊,兴致勃勃地讲起来:“庄子外面有桃树,开着花,姑姑画了画,腾表哥写了诗,俊表哥摘了桃子,姐姐摘了花,六姐服侍姑姑。”
宝哥儿愣了愣:往日母亲教他,大多是背前面的“昔孟母,择邻处”,母亲为了儿子的学业,可以屡次搬家;或者告诉他“融四岁,能让梨”,要宝哥儿好好和姐姐相处。
果然,第二日曹延轩吩咐下人,把六种谷物拿到书房,临近年底,厨房吃食备的齐全,光豆子就有十余种。
珍姐儿却想“婆婆过完年就要走了”,并不太担心,“爹爹,我和锦明商量了,锦明说弟弟身子重要。如今天气凉了,去年这个时候,弟弟便是受了风,娘不敢让弟弟吃汤药,捂了汗才好。您就让女儿再住几日吧。”
说着,让宝哥儿把这六个字写出来,必须一笔不错。
当日王丽蓉临终情形,三太太也是见了的,不由也垂泪,“好孩子,你娘有你,也该安心了。”又苦口婆心地劝,“锦明得读书。你先回花家几日,若是你弟弟不妥当,你爹爹自会叫你,左右几步路。这样一来,你婆婆没话说,锦明也和你婆婆有交代。”
宝哥儿兴致勃勃地一一认了,跟着父亲一起,把各种谷物的名字各自写了十遍。曹延轩又吩咐,把谷物做熟了,中午父子俩吃了百谷饭。
三太太把珍姐儿拉到屋里,快言快语地,“四丫头,伯母知道你难过,放不下你弟弟,可你毕竟出了门子,亲家太太又在家里。你娘的事情没办完也罢了,如今办完了,你再不回家去,亲家太太嘴上不说,心里必是不乐意的。”
亲家相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曹延轩笑着说“庄子上有牛有羊,有小狗,你肯定是见了的,大公鸡每天打鸣,是不是?”
宝哥儿知道姐姐“嫁给了姐夫”,不能日日住在家里了,眼泪汪汪地点头。
话说的虽好,到了夜间,宝哥儿一见天黑了,娘亲姐姐不在,便有些心慌,满屋子寻找,几个妈妈也拦不住。
宝哥儿愣住了,半日才说:“稻就是稻子,梁是高粱米!”
当晚父子俩同榻而眠,宝哥儿听爹爹说“明天把稻子高粱米拿来,看看什么样子”顿时好奇起来,翻来复去地,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剩下的就不知道了。
其实宝哥儿和庄上的孩子满地乱跑来着,啥正事也没做,只好说“我,我跟着腾表哥写字。”
“给爹爹讲讲,还有什么好玩的。”曹延轩说。
之后是大麦、黍子(黄米),到了稷,曹延轩细细解释:“这个字有人说是谷子,有人说是高粱,有人说是不粘的黍,爹爹觉得,这个字泛指五谷杂粮,我们吃的,都可以放进去。”
珍姐儿眼泪汪汪地,“伯母,我,我知道,可我娘,我娘放心不下我弟弟,我哪能不管?”
曹延轩说不过女儿,叹口气,正好东府三太太过来,看看有什么要办的,便请三太太去劝珍姐儿。
当日晚上,曹延轩提出下一句“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问宝哥儿“可都见过?”
宝哥儿点点头,一字字读了。曹延轩说“你看,山河社稷山河社稷,稷字能和山川河流土神相提并论,自是极重要的。我们日日离不开,东府伯伯堂哥离不开,城里的老百姓也离不开。”
宝哥儿年纪不大,写字已经有了架势,伏案一笔一划写了,这六个字复杂,略有错误便重新写,曹延轩在对面铺开纸张,一大一小各自写了十遍。
宝哥儿是王丽蓉一手带大的,从没离开过一日,曹延轩想着王丽蓉身体不好,孩子又小,不到启蒙的时候,也就随她去了。如今王丽蓉病逝,宝哥儿只要珍姐儿、程妈妈,否则便不睡觉,连自己的奶娘连妈妈都抛到一边。
今年曹延华来了,带着宝哥儿珍姐儿和两个儿子去了桃陇庄,住了大半个月才回城。
“我,我们烤肉。”宝哥儿一激动,都有点结巴了,“庄子上有铁网子(铁篦子),腾表哥说可以烤肉,就朝庄子里的人买了肉,买了鸡蛋和菜,俊表哥捡了柴。姑姑怕烫了手,说不许,腾表哥和俊表哥不干,姑姑只好答应了,让姐姐看着我们。”
曹延轩想象着当时的情形,微微笑道,“烤肉好不好吃?”
“好吃!”宝哥儿咧着嘴,“腾表哥俊表哥撒了辣椒,不给我撒,姐姐也不给。我我我吃了两块肉,姑姑就不许我吃了,只许我喝热汤。”说着有点委屈。
曹延轩安慰:“你还小呢,爹爹和你这么大的时候,祖父也不许爹爹吃烤肉,姑姑怕你吃坏了肚子,回家就得吃药了。等明年后年吧,爹爹带你去,爹爹带你看看马牛羊,鸡犬豕,恩?”
到了明年春天,宝哥儿虽出了热孝,时候还太短,到了后年,母亲丧期满了周年,到自己庄子住几日没有大碍。
宝哥儿高高兴兴答应了。
到了第三日,曹延轩带着宝哥儿去了东府。宝哥儿和几位堂兄玩耍一整日,吃了晚饭才回家,困得眼睛都睁不开,跟着父亲洗漱过就睡了。
如此过了几日,宝哥儿虽然还想念母亲,毕竟年纪小,被父亲带着堂兄陪着,不停读书、接触新鲜东西,没那么难过了,脸色也好了许多。
<div class="contentadv"> 珍姐儿隔日便回一次娘家,见弟弟一日比一日欢快,才放了心,十一月十一日那天,陪父亲弟弟吃过午饭,歇过午觉和弟弟说了半天话才走,上了马车吩咐“去舅老爷家。”
到了王家,严夫人迎了出来,上来便问“你弟弟可好?”
和曹家一样,王家也怕宝哥儿病歪歪的:妹妹去世,外甥再没了,珍姐儿是嫁出去的女儿,和西府就没什么关系了。
珍姐儿点点头,“刚从家里来的,弟弟一日比一日好。”又挽住严夫人,“我就是想舅母了。”
严夫人放了心,拍拍她手背“想舅母就过来,左右你姐姐嫁了,舅母没什么事。”
严夫人生了王丽华的长子旭哥儿和长女敏姐儿,另有两个庶子两个庶女。
珍姐儿便问候起表姐来:“敏姐姐什么时候过来?府里给我娘看病的大夫说,他相熟的一位京城大夫有套偏方,不过要夫妻同吃三个月的素”
敏姐儿年初嫁了人,还没怀孕,夫家虽没催,严夫人已有些着急了,忙着拜佛、找大夫。
严夫人便说,“好孩子,你给舅母讨了来,吃几天素算得了什么。”
两人进了正屋,上了茶,珍姐儿朝舅母使个眼色,严夫人便知道有事,把屋里的人打发出去。
“舅母,我近日来,是有事给舅母说。”珍姐儿一反平日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儿,有些,“舅母,自从,自从十月,我就心慌意乱的,夜夜梦到母亲。”
严太太闻言,不由唏嘘起来,“你母亲那个人,哎,在闺中就和我好,真是,好端端的,就,就”也抹起眼泪。
两人相对而泣,过了好半晌,珍姐儿才略缓过劲儿,用月白帕子捂着眼睛,“舅母,母亲去了那几日,我一想到母亲最后还在为我和弟弟打算,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当时锦明劝我,舅母,我一激动,就对锦明说,我娘怕她,才使我早嫁一年,可为人子女的,身体发肤得自父母,我,我未尽一日孝,母亲便这么去了,总觉得对不住母亲。”
严太太安慰几句,她吸吸鼻子,“我和锦明说,左右我还没及笄,我想给母亲守满三年,再,再”
这话一说,严太太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你你,你说什么?”
珍姐儿低着头说,“我虽嫁了,却还没圆房,想给母亲守三年,锦明答应了。”
话虽这么说,珍姐儿脑海中却涌出当日说完这话的情形:丈夫脸上的欣喜和轻松.爽快地答应了甚至没问一问婆婆.
她心里忐忑不安,话却以出口,无法收回了。
“你你你,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大主意!”严太太脱口而出,眼睛都瞪圆了:“这么大的事情,也不和家里商量,就自己做主了!”
珍姐儿低头捻着帕子,一句话也不说。
严太太急急说道:“你是没及笄,你却不想想花锦明多大了?过年就二十岁了!若你守三年,花锦明就二十三岁了!就算花锦明等得了,花锦明他爹娘等得了吗?”
珍姐儿急急解释,“我,我打算等我娘过了周年,就把秋纹给锦明,”
“给个屁!”严太太一急之下,也顾不上和她客气了,“给了花锦明,生个儿子出来吗?我告诉你,就算你不给什么秋纹夏纹,你婆婆自会给十个八个好生养的,搞不好亲自抬两房良妾!”
珍姐儿耷拉着脑袋,嘟囔一句,好像是“锦明同意了”,严太太却气不打一处来,“废话,你当面开口,事关孝道,花锦明能不同意吗?你你你,你这孩子平常不傻,怎么关键时刻犯迷糊!”
珍姐儿自幼得祖父母、父母宠爱,是蜜糖罐里长大的,王丽蓉生病之后,更是对女儿千依百顺,事事都给最好的,仆妇众星捧月,庶妹不值一提,久而久之,珍姐儿养得骄纵自傲,这辈子从未被别人如此斥责过。
一时间,她满心委屈,继而不太高兴了。
严太太歇了口气,耐着性子,给她掰开了揉碎了讲:“你娘把你许给花家之前,是和你舅舅商量过好几回的。花锦明堂兄没有嫡子,只有一个庶子,花锦明堂弟还小,娶妻生子还没影子呢。这么一来,你生的儿子就是花家这一辈的嫡孙,花家三位老爷都会看重,若是花锦明堂兄一直没嫡子就更好了。”
“只要你生了儿子,花锦明和他爹娘都要把你供起来。”
“若依了你说的,给你娘守满三年,花锦明就二十三岁了,你婆婆怎么可能不给花锦明纳妾?”严太太忿忿地,“到时候妾室生出儿子,我问问你,你怎么办?”
敏姐儿出嫁不到一年,没怀上孕,严太太就急得不行,怕的就是就算女儿怀了,生出的是女儿,又得养一、两年。这当中婆家若给姑爷抬了小妾,生出庶长子,敏姐儿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其实珍姐儿知道自己做的不妥,拖了一个多月才敢和长辈说,被舅母这么一骂,难免心烦意乱,脱口而出:“小小的庶子,有什么关系,花家又不是养不起!”
严太太气得倒仰,“我的姑奶奶,你可真是,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你看看你舅舅那几个(庶子庶女),有一个省心的嘛?从落地到吃喝拉撒穿衣读书,眼瞧就要娶亲了,样样都要我操持,一个个应当应分的,没一个人说句好话!
旭哥儿娶了妻,敏姐儿也嫁出去了,严太太本该清闲几日,等着抱孙子外孙子,庶子庶女却一个个长起来了。别的不说,单说婚嫁,王丽华毕竟是男人,看好了人家就行了,具体事情一样样一桩桩,都要严太太操办。
至于聘礼嫁妆,严太太更加烦心:旭哥儿聘金五千两,敏姐儿嫁妆九千两,依着严太太,庶子女有个两千两就罢了。王丽华却不肯:两个庶子颇为聪慧,读书自幼用功,两个庶女日日做鞋煲汤,孝敬父亲嫡母。王丽华便说,纵不能和旭哥儿敏姐儿持平,也不能相差太多,“否则,被人说我家嫡庶有别,厚此薄彼,传出不不好听。”
再说,庶子女嫁娶用的是府里的钱,也不是严太太的嫁妆。
严太太没办法,随王丽华去了,算一算账,日子加倍节俭起来。
现在说起来,严太太气不打一处来,滔滔不绝地说了半日,才想起来问“花锦明跟他娘说了没有?”
珍姐儿心中越发不快,摇摇头--她确实不知道。
严太太年纪不小了,气了一场胸口疼,看看时候不早,没什么心情留珍姐儿吃饭,便说“这件事,你办的着实不妥当,等你舅舅回来,我和你舅舅商量。好在离你及笄还远着,明年这个时候也才周年。你先回吧,和姑爷说些好听的,已经出了门子,就得好好服侍相公,伺候婆婆,别日日往娘家跑。”
珍姐儿更不高兴了,辩解道“我是不放心宝哥儿,不放心我爹爹”,便带着丫鬟走了,上了马车就后悔“还不如告诉三伯母。”
可是,母亲告诉过她,三伯母五伯母是曹家妇,一切站在曹家利益,等爹爹续了弦,三伯母五伯母会交好爹爹的续弦,到时候,续弦什么态度,两位伯母能不能为她着想,谁也不知道。
不像舅舅,和她、宝哥儿打断骨头连着筋。
王丽华并没出仕,这两年科考不顺,在家里呆的久了动了心,正托人找门路,想找地方当个小官,忙碌一日傍晚才回到家中。
严太太把丈夫拉进内室,把珍姐儿的事情说了。
王丽华是男人,对于子嗣看得更重,皱眉道“胡闹!过三年花锦明都多大了!”严太太叹气,“要不说呢,下午我说了她两句,珍姐儿还不高兴,依我瞧,这孩子还觉得自己孝顺着呢。”
按道理,王丽华是嫡亲舅舅,应该给外甥女撑腰,可王丽蓉曹延轩多年不睦,连带他和曹延轩这个妹夫,自然也亲热不起来。退一步讲,就算两人关系好,他去了曹府,和曹延轩两个大男人在内室之中,说起没及笄的外甥女和外甥女婿圆房不圆房的话题,怎么想,怎么尴尬。
“这事不行。”王丽华皱着眉,觉得珍姐儿极不懂事,“小孩子家家的,说了不算,她娘提前把她嫁出去,就为了避开她娘的白事,若依着她,她娘不是白费心了?”
“我和曹老七没法说这事,我看,不如你去一趟曹家,把事情告诉曹老七也好,告诉三太太也罢,总之一句话,让他们告诉珍姐儿,就说我的意思是,不行。曹家和花家约定什么时候圆房,就什么时候圆房,她既嫁出去了,守一年孝就行了。”说到这里,王丽华顿了顿,添一句:“她早点生个儿子,才算对得住她娘,才算真孝顺。”
严太太不太想去,知道丈夫说的是实话,只好答应了。
话说回来,王丽华对曹延轩说“圆房不圆房”别扭,换成她去曹府,也有些不情愿,可这是珍姐儿的大事,耽误不得,严太太左思右想,派人给女儿送了信。
过一日,敏姐儿回到家里,进门就念“娘又给我找了什么偏方?”
严太太哀声叹气地,“我的儿,你妹妹若像你这么懂事就好了。”
别看敏姐儿有两个庶妹,能得严太太说一句“你妹妹”的只有珍姐儿,敏姐儿自是明白,“可是四妹妹和四妹夫闹了别扭?娘可得劝着四妹妹些,嫁出去上面就有了公公婆婆,她这么天天往家跑,人家难免不乐意,以后真遇到事就麻烦了。”
比如敏姐儿,今日是以“母亲找了求子的方子”才出门的。
“要不说呢!”严太太像找到知音似的,把昨天的事从头到尾告诉了女儿,“你爹爹说,让告诉珍姐儿她爹爹去,咱们家是不同意的。”
敏姐儿张大嘴巴,半天才说出话:“娘,这哪行啊?珍姐儿这孩子,在想什么啊?花家本来就人丁单薄,我相公亲兄弟四个,我才嫁了九个月,我婆婆就着急的不行。”
谁说不是呢?严太太头更疼了,拉着女儿就往外走,“走,去西府。”
(https://www.tuishu.net/tui/578762/114934177.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