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本文最重要的内容——八股文
推荐阅读:过分撩!禁欲大佬心跳跳 认亲失败转嫁豪门,全家爆哭忏悔 阴阳癸探 我们刚毕业,你就成武神了? 重生后婆家祖坟震三震 穿越后被绑定了悍匪系统 反派咋了,我兄弟都是主角 将军,夫人叫你去种田 骗艳记 军婚有瘾
书写到现在,很多朋友都说,有一定的阅读困难。
确实,在白话文盛行的今天,文言文阅读起来确实有很大的障碍。
更别说八股文章了。
但这就是古代读书人最真实的学习经历啊。
作者可以写文抄公,可以写勾栏听曲大唱《发如雪》。
这样写其实很简单、也相对而言写作难度比较小,作者很轻松。
但写这本书时,作者的初衷就是发现,现在所谓的科举文,不是风花雪月,就是诗词歌赋。
真正的科举——不是这样的。
今天单开一章,干脆我们一起聊聊古代读书人最重要的考试内容——八股文。
很多人听到八股文,就觉得眼皮发沉,觉得八股文这东西有什么好写的,一个腐朽的、限制很多的文体罢了。
但这些人真得了解什么是八股文吗?
它们真得全都是糟粕吗?
什么是八股文?
前文说过,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议论文。
他要从儒家经典里摘出一些句子来,给你作一个命题作文。
题目一定是从《四书》中出的。
然后按照一定的格式、一定的结构,把题目做一个发挥,写出一篇作文来。
很像高考议论文的形式。
那么,为什么叫八股呢?
因为这种文章对结构的要求非常严格。
首先,第一部分叫破题,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四书》里面摘出一个句子,首先你要用两句话,记住,是两句话把这个题目解释一遍。
比如,康熙年间有一次考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孔子对他的弟子颜渊说,朝廷用你的学说,那你就努力去执行,如果不用,你就把它收藏起来,留在自己的心中。
(说到这,我吐槽一下,看评论有人说:作者你写个古文,还要自己解释一遍,你很会水文啊!那我只能说,你能看得懂这么多古文,说明你很厉害,但为了照顾大家,我还是水一水的好)
孔子继续说:“惟我与尔有是夫!“
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的人只有我和你颜渊啊。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当时是这个题目,接下来要做的是破题。
考生要把这句话自己再发挥一下。
有一个高考满分作文是这么破题的。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意思是,孔子是圣人,圣人不管是发挥自己的学说还是藏起自己的学说,都能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性使用,只有等到那些能够赏识他们的明君君主出现之后,他们才会把学说献上。
这就是破题。
听着是不是特别枯燥。
但很关键。
是加上要看你对经义理解神不深刻,就是考察你的破题准确与否。
中国古代读书人跟现在人不一样,他们读书一般只读四书五经,这才是他们的“正业”。
除了《四书》之外,还有朱熹给这四本书做过的批注,朱熹的批注也要一起读。
他们的思想不像现在咱们现在,随便一个题目,你想怎么发挥都行。
他们是不能随意发挥的,必须严格限定在一个范围里面来写。
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很多现代人批判说八股文禁锢思想,原因就是这这里。
破题之后,再讲“成题”,这是对破题进行更加详尽的解释。
成题之后就正式进入议论了。
议论阶段叫"起讲“。
然后开始分段落——有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分成四个部分,也就是“起中后束”,每一个部分需要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
有人看到这说“不对,你之前的猪脚还用古文文体作过八股,嗯,以上的八股体式,是鞭子朝限定死的。
明代的八股蔚为大观,体式多种多样,都是先贤探索来的。
所以现在人讨厌辫子朝,这是有原因的,明明一个好东西,你非弄得那么僵化,所以蛮夷之于中国者,蛮夷也。
话题收回来。
说完了起讲阶段。
这在里面考生讲的话,你可以随便发挥,但这两段话必须是对偶,必须是第一个字你讲了八个字、七个字、四个字;接下来一股也要照着上面,严格要求八个字、七个字、或者四个字,也就是结构一样,对偶排比。
这每一对排比、对偶的文字就叫两股,一共四股,四个部分。
起讲分两个部分,中股也分两个部分,四个部分各有两股,二四得八,算下来正好八股。
为什么叫八股?就是因为要按照八股的格式把文字添加进去,你想清楚,不是写进去,是添进去。
所以限制就更高了。
听到这,友友们会有点晕,觉得作文限制那么多,难怪禁锢思想。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限制这么死,反而也能考验考生的水平。
大家可能水平都差不多,都读过同样的书,有的人能写出好东西来,有的人写得一塌糊涂。
况且,八股文也不一定是禁锢思想,这里面还有脑洞大开和想象力大考验呢。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上面说了,八股文最重要的是破题。
这种情况下会碰到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因为题目都要从四书里出。
四书才多少字?
从明代到清代,每三年考一次,还是全国范围内考试。
下面各省、各府、各州、各县、各书院、各儒学,一年下来,出得题目数不胜数了。
四书就算再多字,也有被考完的一天。
长年累月几百年下来,题目浩如烟海,那出题遇到重复,考生就要笑醒了,背过一篇相同的范文,那岂不是直接过关。
为了应对这种问题,考官也是缺德,想出了一招应对之法,名曰“截搭”。
什么叫“截搭”,就是从四本书里随便找出一堆乱七八糟的题目,东拼西凑,完全挨不着的句子结合起来考验你。
湖北有个考生,七十多岁还在参加会试。
到了考场,主考看他年纪这么大了,于是便劝道:“你老爷子这么老了,还来考什么科举啊?”
那老头还挺自豪:“考了这么多年,水平已经很了得了,你考什么我都不怕!”
考官一听,那行,给你出个题。
题目: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
黑啊,这考官太黑了。
大学之道是《大学》的第一句话;
天命之谓性是《中庸》第一句话;
学而时习之是《论语》第一句话;
孟子见梁惠王是《孟子》第一句话。
就是说,这考官把四本书的第一句话拎出来捏成一段来考老头。
这四句话出自四本书,相互之间根本没有逻辑关系,老头要想破题,必须要用一个逻辑将四句话串联起来。
老头面不改色说:“我能做!”
考官笑了,显然不信:“这样吧,我也不为难你,你只要能破题,那就行了!“
老头怎么破题?
大家可以先看看题目,自己思考思考。
好,下面揭晓老头的解题思路。
“道本乎天,家修而廷献也。”
天地间大道来自于自然,我们人类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都是为了献给皇上啊。
妙啊。
这个题目叫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老头把两句话结合在一起,意思就是自然的道理来自天命。
学而时习之是孔子说的,是要我们不停的学习。
孟子见梁惠王是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
他把这些全串起来,最后讲成了——我们要努力学习天道的规律,每天学习为了什么?为了去献给献上。
所以不用管他八股文写得怎么样,就但这个破题就特别巧妙。
大家小时候玩没玩过一个游戏,就是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人每人一张纸,不商量,每个人写。
比如我写时间,你写地点,你写时间,最后串在一起,连成一句话,看这句话效果有多好玩。
比如,王举人中午时在厕所吃串串。
小红半夜两点在床上打鸡蛋。
……
八股文的破题就有点这意思。
你可以把八股文的题目当成一个脑筋急转弯,会给你一些没有任何联系、没有任何规律的文字,你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文字,按照他们要求的思想境界,连成一句高大上的话。
从这个角度理解,你就会发现,八股文其实是一种智力游戏。
不是聪明人,不是用功人,压根没有资格走上游戏桌。
说了这么多,就是快三十万字了,想跟大家伙儿聊聊。
第一次尝试用八股文这个主题来写小说,算是个尝试吧。
尝试嘛,肯定有好有坏,总之,以后尽量有趣,但不会偏离八股考试的中心。
偶尔种个田啥的,调剂调剂口味也是可以的嘛。
至于吐槽最多的周寡妇什么的。
不要用猥亵的思想去思考主角嘛。
两人之间有联系,但不是你们想得那样,聪明的读者已经从伏笔中猜到一二了。
主角的感情戏肯定是有的。
人生四大乐事其中的两件,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必须得有啊。
大登科、小登科嘛。
感谢大家看这本书。
写得不快,见谅。
大家喜欢这本书的话,就不吝给个好评吧。
不喜欢的话……
不喜欢应该不会看到这里吧?
(https://www.tuishu.net/tui/598234/56912711.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