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两个故事
推荐阅读:过分撩!禁欲大佬心跳跳 认亲失败转嫁豪门,全家爆哭忏悔 阴阳癸探 我们刚毕业,你就成武神了? 重生后婆家祖坟震三震 穿越后被绑定了悍匪系统 反派咋了,我兄弟都是主角 将军,夫人叫你去种田 骗艳记 军婚有瘾
陈凡的任务布置了下去,但每个学生都是有性格的。
薛甲秀当然也是如此。
“夫子,您说的这些大道理,其实我都明白,但我总是想不出愤和悱到底是什么感觉。”
他们的对话,可能对于牛蛋这样的初学者很深奥。
对于接触了论语的贺邦泰与周三近而言则颇感兴趣。
贺邦泰也想让夫子在这个问题上举一反三。
而周三近则满脸的幸灾乐祸,想要看陈凡出丑。
陈凡稍稍思考一下,心里有些明白为什么薛甲秀会在这个问题上跟自己较真了。
说白了就是填鸭式教学和诱导式教学,到底哪个教育方式好的问题。
孔子是提倡诱导式教学的。
但很可惜,他的圣人门徒们却大多秉持着填鸭式教学的方法。
比如一个学童不懂一句话的意思。
现在大多数的师长给予的解释都是如同陈凡刚刚那般浮于表面。
他们将经义的本意解释出来后就万世大吉了。
至于孩子能不能理解,能不能举一反三并不在他们的责任范畴之内。
当然,这个也跟每个夫子的个人学养水平有关。
可能很多后世的人不能理解,这有什么不能举一反三的?
但……就是很难。
这个时代,除了圣人之言外,大多数对圣人之言的理解基本上都集中在世家、大族的手上。
国家也刊行过对经义的一些注解类书籍,但那毕竟是杯水车薪。
后世只要一上网,你想要得到什么信息都信手拈来。
可这个时代是不行的。
薛甲秀他现在的情况就是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显然这是开动小脑筋开始思考的好信号。
陈凡按下性子,对薛甲秀道:“行,那我给你说个故事听吧。”
“古代有个将军,姓年,名叫年羹尧。”
薛甲秀好奇道:“是哪一朝的将军?”
陈凡轻咳两声:“这个不重要,你只管听故事就是了。”
“哦!”薛甲秀忽闪着大眼睛跟同窗们期待地等着故事。
年羹尧少年时非常顽劣,他的父亲给他请了好几个夫子,但都被他打跑了。
后来没有人敢去年家应聘。
最后有个隐士,名叫顾炎武,他的弟弟被他介绍到年家任教。
顾炎武的弟弟听说过年羹尧的名声,心里有些担忧。
顾炎武于是给他想了个办法,让他任教前跟年家有言在先。
想聘我为西席可以,但条件是先准备一个花园,然后花园的围墙要加高。
年家人答应了这个条件,顾炎武的弟弟于是便去了年家。
果然这个年羹尧又想把老师给打走。
但这位老先生功夫很高,年羹尧根本打不过他。
顾炎武的弟弟也不教那个年羹尧,到了晚上,老先生用他的功夫,翻过围墙便出去逍遥去了。
等酒足饭饱后又翻过围墙回来,年羹尧拿这个夫子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老先生有的时候吹笛子,吹笛是可以修身养性的,年羹尧听多了,于是也想跟着老先生学。
老先生答应年羹尧,开始慢慢教他。
在学习吹笛的过程中,年羹尧渐渐信服老先生,最后老老实实跟着先生读起书来。
“后来这个年羹尧成了大将军,他对儿子的学业也很重视,对儿子的老师非常尊重,他在家中亲笔写了副对联……”
“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
说到这,陈凡将众人从故事中拉了回来。
“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对于不明白的道理,不懂的事,想要去搞懂、搞明白,这也是种激愤的心情。”
“启就是启发,在启发之前,要先让其发愤。”
“大儒顾炎武的弟弟是怎么让年羹尧发愤的呢?”陈凡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牛蛋第一个举手:“把他揍了一顿。”
陈凡瞪了他一眼:“等你小子学到《论语》时还是这么回答,我先揍你一顿。”
牛蛋瘪了。
薛甲秀思考片刻后道:“老先生先搓其傲气,然后再用传授年羹尧笛子来吸引启发他跟自己亲近,从而产生学习的念头。”
陈凡摊开手:“就这么简单。”
薛甲秀恍然大悟:“我懂了,夫子,那日你在射圃白矢,也是想启发周炳先。”
陈凡哈哈大笑:“甲秀,你现在能举一隅而反三隅了,这说明圣人的这句话你是真正理解了。”
这下不仅薛甲秀懂了,塾堂里别的孩子也大多理解了其中的意思,虽然他们不知道周斌先是谁,但大约也能从薛甲秀的话中理解其中的意思。
可就在这时,周三近的声音响起:“那请教夫子,夫子能不能也讲讲举一反三!”
“一桌四角,讲了一个角,其余三个角都能理解,这就是举一反三。”陈凡并没有因为对方的刻意刁难而不悦,正好,他还有个故事。
“举一反三其实是圣人在说一个人的领悟能力。”
“我有个故事。以前有个朝中致仕重臣之子上京赶考,结果他把家中给他的五百两路费全都花在了嗯……那种地方。”
孩子们一头雾水。
周三近也听不懂陈凡在说什么。
“最后他还被人赶了出来,落得一身病,骨瘦如柴。”
孩子们依然一头雾水。
倒是周三近似乎听懂了。
“回家后,老太爷知道了此事,气得要执行家法,但一检阅他的行李发现里面有他写的两句诗。”
周三近闻言好奇道:“什么诗?”
陈凡拿起手中朱笔在纸上写了起来,随即展布给所有人看。
周三近好奇上前读到:“近来一病轻如燕,扶上雕鞍马不知。”
陈凡笑道:“他家老太爷看到这两句诗后心情大好,只对那公子薄惩了事,那公子逃了一顿板子。”
“故事有些不伦不类,但夫子要说的是,读书举一反三是很有用的,如果不能举一反三,那充其量读到最后就是个书呆子。”
“故而我认为,读书要学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了解前代的事情,和现在事情原则差不多,差别的只有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现象不同而已。”
“所以多读史就能举一反三,就可以前知过去,后知将来。”
“否则,白读死书,【则不复也】。学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陈凡结合两世的人生感悟代入到这个问题中,这让包括周三近在内的所有人都沉默了。
(https://www.tuishu.net/tui/598234/56975202.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