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丰宁书院讲学(全书完)
推荐阅读:带崽和离!再嫁世子她宠冠全京城 恐怖民宿:我在大理被女鬼缠身 不想入赘的我只能御兽成神了 尖刀上的荣誉 年代:拒绝拉帮套,我靠打猎发家 矛少的异能后宫之旅 农门长姐之把弟妹们养大了 爽文系统在我手,虐文男主都做狗 携美闯无限 春信已至
高秀兰带着那珍贵的五斤细盐,迈着轻盈却又不失庄重的步伐,朝着皇宫的方向走去。
阳光洒在她身上,将她的身影勾勒得愈发挺拔,身后的护卫们紧紧相随,更衬出她的威严。
踏入皇宫,高秀兰径直前往皇帝高文渊的寝宫。
寝宫内,高文渊正坐在龙椅上,闭目养神。
堆积如山的奏折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动过。
听到通报,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皇妹,你可算来了。”高文渊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欣慰,“听闻你带了好东西?”
高秀兰微微一笑,将手中的细盐呈上,恭敬地说道:“皇兄,正是,这是五斤细盐,特意给您送来。”
高文渊接过细盐,眼中满是欣喜,“还是皇妹心疼朕,上次林之焕进献的,快要吃完了。”
他轻轻抚摸着盐袋,仿佛在抚摸着稀世珍宝。
高秀兰笑着说:“自从皇兄开始食用细盐,越发显得年轻,精神头也越来越好,听说后宫好几位嫔妃有了龙种。”
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调侃,脸上却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高文渊也笑了笑,点头道:“细盐的确是好东西。”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细盐的喜爱和认可。
高秀兰又收起笑容,神色变得严肃起来:“目前大魏就这五斤了,皇兄自己留着吃,就不要给别人了,后宫嫔妃们也不要给。”
高文渊思索片刻,觉得很有道理,点头应允,“皇妹所言极是。”
高秀兰又说:“突厥六皇子马上就要进京了,皇兄,你要不要见他?”
高文渊闻言,沉吟片刻:“如今两国交战,总归要见一见的。皇妹,要不你代替朕去见见,如何?”
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似乎对这个提议很是满意。
高秀兰心中一惊,连忙推辞,“皇兄,此事重大,还是您亲自去为好。”
然而,高文渊却坚持道:“皇妹不必推辞,你一定要替朕去看看,不然可是抗旨。”
殊不知,高秀兰心中暗自窃喜,表面上却装作无奈地答应下来:“既然皇兄如此坚持,那妹妹只好遵命。”
她微微低头,嘴角却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随后,高文渊命太监总管王安全把细盐拿到御膳房,郑重地叮嘱:“告诉他们,只有给朕的御膳,才能用这细盐,明白吗?”
王安全连忙跪地,恭敬地称是:“陛下放心,奴婢一定办好。”
说罢,他小心翼翼地接过细盐,退了出去。
高文渊又要留高秀兰留下吃晚膳。
高秀兰脸上带着歉意的笑容,推辞道:“皇兄,妹妹最近有些发胖,只喝素粥,就不打扰您了。”
闻言,高文渊也不再强求,点头道:“那皇妹早些回去休息。”
高秀兰离开后,王安全也提着细盐来到御膳房。
御膳房内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厨师们正忙碌地准备着晚膳。
王安全叫来管事太监张平,一脸严肃地嘱咐:“这细盐只能给陛下用,谁敢私自拿了,斩立决。”
他的眼神中透着凶狠,让人不寒而栗。
张平吓得脸色惨白,急忙点头说是:“王公公放心,奴婢一定严守规矩。”
王安全又叮嘱:“晚膳就用刚拿来的细盐调味。”
张平看着那细盐,忍不住夸赞:“这细盐做出来的饭菜格外香,也不知道是从哪弄来的,以前怎么没见过。”
他的眼中满是好奇。
王安全瞪了他一眼,提醒道:“不该问的别问。”
张平连忙低下头,不敢再言语。
与此同时,在秀丰城外,郑墩儒和刘玄策已经抵达丰宁书院。
书院门前,师生们早已列队等候,热烈欢迎郑墩儒的到来。
众学子齐齐行礼,“拜见郑老。”
“郑老先生驾临丰宁书院,真是让我们蓬荜生辉。”
郑墩儒看着眼前热情的人群,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摆了摆手说:“我就是个配角,你们应该欢迎刘玄策刘老先生,他才是真正的学问大家。”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刘玄策的敬重。
书院院长马岚昂好奇地打量着刘玄策,眼中满是疑惑,似乎不太相信刘玄策有真才实学。
不知这位刘老先生到底有何学问,竟让郑老先生推崇备至。
刘玄策却很低调,微笑着说:“我什么都不会,就是陪着郑老先生看看。”
马岚昂听后,心中不免有些轻视,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一行人走进学堂,学堂内庄严肃穆,墙壁上挂满了先贤的画像。
众人先拜了圣人像,随后马岚昂邀请郑墩儒给大家讲课。
“郑老先生,你可是文坛北斗,如果你能给丰宁书院学子讲两句,定让他们受益匪浅。”
郑墩儒也没有推辞,走上讲台,清了清嗓子,先说了一段话。
“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突厥又至矣。然则大魏之地有限,突厥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以地事突厥,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他的声音洪亮,充满了力量。
随后,郑墩儒详细解释这段话,言辞激昂地说道:“绝对不能跟突厥低头,更不能给他们割地赔款。我们大魏的先辈们历经艰辛才打下这片江山,我们怎能轻易拱手让人?”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仿佛在向众人传递着一股不屈的力量。
众学子闻言,无不振聋发聩,都觉得这段话很有道理,纷纷附和。
“先生所言极是!”
“不能向突厥屈服!”
马岚昂也赞叹道:“不愧是大宗师,这番话绝对能载入史册,佩服,佩服。”
郑墩儒却摆了摆手,说道:“这段话不是我说的,是刘兄说的。”
众人听后,都下意识地看向刘玄策,眼中充满了惊讶和敬佩 。
刘玄策坐在台下,神色平静,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此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给他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仿佛他就是那个能引领大魏走向光明的人 。
(https://www.tuishu.net/tui/599010/56886774.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