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安陵
梁尉公子接到魏王的任命,立即入魏公子府请示信陵君。信陵君让梁尉公子接受任命,全力协助廉颇作战。
梁尉公子问道:“必也死战乎?”
信陵君道:“但依廉卿而已!”
廉颇的这个将,其实是军将,相当于赵国的万人将。魏国称一万人为军,军的首长也称为将,与统帅全国军队的将在称谓上没有区别;信陵君加“上将军”号,是极特殊情况下的特例。廉颇在赵国极少率领如此小规模的部队出战,那几乎是他年轻时的事了。万人将和全军统帅将军的职责有很大差别:万人将需要承担更多的事务性工作,比如斥侯的选任、哨探的安排、营地的设置……这些琐事,正常情况下,统帅是无需过问的。
固然,廉颇也有基层工作的经历,但那是在赵国。赵国的军制、士兵的生活习俗、地形地貌、武器装备……都与魏国有很大的差别,不能直接照搬。廉颇身经百战,自然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所以他一定要魏王为他配备一名魏将,处理这些繁琐、具体的事务。
魏王为了将信陵君带下水,专门任命了已经投靠信陵君的梁尉公子。梁尉公子出身将门,世袭大梁尉一职。后来,魏王取消了武卒的编制,大梁尉也就在无形中被取消。老一代大梁尉还能不干活只拿饷,新一代的梁尉公子没有这个待遇,他必须自己去找出路。梁尉公子于是投靠信陵君,成为魏公子的门客。
梁尉公子家风熏陶,幼年即从军,熟谙军阵之事,处理军队中的日常事务轻车熟路。魏王任命梁尉公子作为廉颇的助手,除了政治上的考虑外,也不乏识人之明。
鄢陵挡在洧水和鸿沟之间,位于从颍、洧之间进入大梁的交通要道之上,距离大梁不到二百里。在得到秦军出轘辕,进入阳城的消息后,廉颇也就率军向鄢陵出发。之所以不能提早出发,是担心秦军明向颍水,暗中出荥阳。现在,秦军三万大军已经完全集中于阳城,进攻的线路已经明确,主攻的方向就是从颖、洧间向北,不会再有别的可能。这时,廉颇才率领一万魏卒出发。
为了抢先占领阵地,以逸待劳,廉颇加快了行军速度,近二百里的行程,他要求用五天时间赶到。而他自己则带着一群幕僚,昼夜兼程,驱车先到鄢陵。
廉颇在考察颖水方向的防御时,并没有带梁尉公子;而廉颇自己也对在平坦的大平原上进行防御作战缺少心得。倒是梁尉公子相对更熟悉魏国的地形,有比较成熟的战法。所以廉颇带着梁尉公子出现在鄢陵时,梁尉公子为廉颇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防御计划。
在大平原上作战,双方的阵型都很难得到掩护,大阵型正面交锋的胜负取决于谁能优先将自己的正面转向对方的侧翼。因此,要将兵力做疏散、灵活配置,而不能像普通作战时,集中优势兵力。但廉颇对这种分散配置十分不解,他一定要梁尉公子适当收缩兵力。他说,如果他的敌人如此配置兵力,他只要一次冲锋就能将他们依次击破。梁尉公子也没有办法,只得按照常规高营,每营之间间隔一里。一万人二十个营,分两线配置,控制着大约二十里宽的正面——这在大平原上也就只有一条线。
廉颇希望兵贵神速,以逸待劳,但他的对手蒙骜似乎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他慢慢地下了山,在阳城留驻多日,才分批东进阳翟。蒙骜从阳城东进时,廉颇已经进入鄢陵,在洧水岸边修筑壕沟。
鄢陵和阳翟虽然分属两国,但两地相距不过百五十里,虽然无法交战,但可以完全掌握对方的动向。廉颇的积极应战和蒙骜的谨小慎微,都明白无误地落入对方的眼中。令廉颇感到不安的是,秦军得到了韩国的补给,而自己则只能从安陵国取得,两军在后勤补给上有巨大的落差。
大约过了十几天,蒙骜才再度出发,向许城前进。蒙骜依然延续他不紧不慢的态度,缓慢地向前推进。从阳翟到许城,沿途并无大型城邑。秦军就在乡邑中驻扎,就地获得补给。
秦军这种行军速度和态度,令廉颇十分不满,道:“引兵击之,必破!”但由于秦军是在韩国地界中行军,廉颇在未征得韩国同意的情况下,不敢轻易越境作战,担心引发外交纠纷。廉颇虽然没有出击,但却对秦军充满了轻视。
从阳翟到许城,只有一百多里,比大梁到鄢陵要近得多。但秦军从前军从阳翟出发,到后军完全进入许城周围的营地,竟然用了近十天的时间。而这时,魏军已经鄢陵境内驻扎了近一个月,时间已经进入隆冬。
许和鄢一样,也是一个古国,后来都被郑国所灭。楚国崛起后,这里是中原各国与楚国争夺的焦点,双方在这附近多次发生大战。七国争雄后,这里是韩、魏、楚三国势力交错的地方。许并不是封地,粮食、物资大部分都要运输到郑城,上缴中央;而安陵是封国,可以把所有的粮食、物资留在本地。如果单比许和鄢,许的物资基础不如鄢,如果双方在许、鄢一线对峙,秦军耗不过魏军。廉颇和安陵君盘点了自己的粮仓,计算存粮足以再支撑一两个月。许的存粮不如鄢,而秦军的兵力要多于魏军,廉颇判断,秦军应该不会与魏军长期对峙,而必须发挥兵力上的优势,主动向魏军进攻,争取在粮食吃完之前打败魏军。基于这种算计,廉颇决定以防御为主,利用洧水岸边的既有阵地,把秦军固定在许地。
然而,出乎廉颇的意外,秦军并没有急于向洧水对岸的魏军发动进攻;相反,他们安安稳稳地在许地屯驻下来,就地取粮。廉颇不知究里,命令魏军严加戒备,防止秦军偷袭。
几天后,廉颇突然发现,洧水下游三十里出现了秦军的营栅。廉颇大惊,还来不及派人探听清楚情况,秦军就已经出发,往洧水下游而去。廉颇让安陵君防守安陵,自己率领魏军主力南下,准备抢在秦军之前到达秦军的营栅,阻止秦军过河。但当他快赶到秦军营栅前时,接到了安陵君军使的报告,秦军向安陵发起进攻!廉颇闻讯,只得率领魏军回援安陵。而这时,已经过了河秦军已经开始整军,向自己这边运动。廉颇命令全军整队,准备迎击。
大平原上,也没有什么遮蔽物,这倒减少了魏军选择阵地的烦恼。一万魏军分成两支,交替掩护着向后退却。渡过河的秦军快速赶来,见魏军严阵以待,也列起方阵向魏军步步紧逼。廉颇观察,过河的秦军不过才数千人,应该不是自己的对手。他稳定住部队,以严密的旗鼓号令,指挥魏军整齐地后退。秦军似乎也对魏军心存顾忌,不敢向前猛扑,只在一二里外缓缓跟随。
这其实十分考验双方的战斗力和意志的坚韧性。被衔尾追击是一种十分被动的姿态,稍有不慎,部队就会失去控制,全线崩溃。廉颇也不敢轻忽,非常小心地控制着部队后退的节奏,而且他自己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亲自指挥部队撤退。一路行来,魏军丝毫不乱。
魏军食时出发,经过一个多时辰的行军接到安陵君的求援报告。晡时,安陵城已经在望。廉颇约住大军,派军使询问安陵君秦军进攻的情况。安陵君回报说,秦军本来攻势凶猛,但在半个时辰前停止了进攻。廉颇懊悔不已,知道自己被秦军调动了,一万魏军在三十里的距离上往返劳顿,被置于无用武之地。不用说,秦军主力现在肯定已经过河。廉颇看着一两里外尾随而至的秦军,胸中升起一股怒火,他命令魏军向尾随而来的秦军发动进攻。
梁尉公子劝阻道:“未可!魏军奔走竟日,未得稍歇,再衰三竭之际也。击之必不能胜。不若归营,俟之异日!”
廉颇看了看魏军士卒,果然一脸劳顿,自己经梁尉公子一提醒,也觉得浑身疲乏。以自己的作战经验,这种状态下勉强作战,结果都不会太好。他遂对梁尉公子道:“依卿所言,归营!”
秦军在魏军停止后退后,也稍微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准备魏军的反扑。在看到魏军开始收军回营后,秦军也整齐地向后退去。廉颇看着秦军退却的身影,眼睛里喷出了火。
其实,廉颇已经做得很好了。毕竟他只有一万人,而秦军有三万人。秦军可以分兵,魏军则不可以。在被秦军来回调动之中,秦军虽然实现了渡河的目标,但并没有给魏军造成什么损失——在蒙骜的预计中,魏军是会被这种来回调动挫伤士气,最终崩溃的。
(https://www.tuishu.net/tui/599396/56838344.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