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饥荒
随着南线形势的缓和,主要是魏国似乎无隙可乘,李牧的战略重心转向北方,那个不知死活的燕国。李牧带走了府中的大部分随员,自然秦国丞相也在其中。他们将转向北方战场,筹划与燕国的作战。
没有了秦人的监视,赵国与诸侯国的往来频繁起来。
秦军拔除了韩国在河济间的十三座城池,顺利返回,复归农亩。但今年关中的春耕很不顺利:开春后长时间不下雨,逼得农户靠舀水浇地;后来虽然下了一场透雨,却已经错过时节。农户们勉强种下作物,出苗后不久,却又连续来了几场暴风雨;而后就是持续的干旱,整个夏天几乎没下雨。而且这种天气不限于少数几县,整个关中地区几乎全部受灾,只是灾重灾轻的问题。到了秋天,内史明告相府,关中歉收已成定局。
吕不韦第一反应是开仓赈济,但廷尉告诉他,依秦律,各地受灾,官府不得救济,只能通过征发劳役,给予补贴。吕不韦就让门客们计算,咸阳府库的存粮可以供应多少邑民。
也是在这一年,太原郡守王龁病了,请求卸任回国。早在去年,三川郡守摎就已经去世。所以本来应该由三川郡完成的攻伐韩地的任务,交给河东守蒙骜去完成。现在王龁又病倒,秦王即位时任命的三个将军,现在只剩下蒙骜一人。
吕不韦索性将蒙骜召回咸阳,并护送王龁回咸阳。他打破各地郡守必须是庶长的惯例,任命了一大批五大夫和公乘为郡守、郡尉和郡丞。陶郡守张唐也被调回咸阳。三川郡尉杨端和改任河内守,已经任河东尉的羌瘣升任河东守。
王龁病得不轻,已经承受不住车马劳顿,只能将他从水路用船运回。到达咸阳后,吕不韦亲自到津口迎接,王龁由家人陪着回到家中。蒙骜则被吕不韦请到相府议事。
两人叙礼毕,吕不韦直截了当地道:“关中大饥,必发十万卒就食他国,将军其有计乎?”
蒙骜道:“去岁伐魏,今岁伐韩,十月其伐赵乎!”
吕不韦道:“赵与秦媾,长安君质焉,未可攻也。”
蒙骜道:“以十万之众攻之,非大城无足给也。其攻韩乎?”
吕不韦道:“背韩而攻魏,奈何?”
蒙骜道:“此兵家之大忌,取败之道也。”
吕不韦道:“韩王惧秦之伐己也,卑辞厚礼以为和。今秦以大兵临之,以固其心,以坚其志……”
蒙骜道:“若逼迫之急,或起异心。”
吕不韦道:“必也惧之,而不起异心,其有道乎?”
蒙骜道:“若起大兵,临之于界……”
吕不韦道:“彼必观望而不前!”
蒙骜道:“而征之以粮秣……”
吕不韦道:“其有道乎?”
蒙骜道:“或出赵魏楚之界……”蒙骜的手指在吕不韦席前的的山川城邑图上移动着,最后道:“畼、无诡可也。其为魏地,而邻郑及陈。”
吕不韦道:“善!畼、无诡,魏之边邑,而邻郑及陈,明为攻魏,实观韩、楚也。”
蒙骜道:“十万之师而攻边邑,非所谓也。必有所谓!”
吕不韦道:“必也兵几何?”
蒙骜道:“三五万足矣!”
吕不韦道:“将军以兵三万攻城,余者皆筑路建驿而前。”
蒙骜道:“善,于郑地建驿道,以观其心,以动其情!”
吕不韦道:“吾将遣使令其给粮也。”
两人决定得很快,其实后面的准备工作十分繁重。他们是在一处三国交界的平原地区进行攻城作战,作战区域物产丰富,取得给养不成问题。此处西距郑城、南距陈城、北距大梁均在二百里左右;而距离最近的秦地洛阳五百里、荥阳三百里,距离函谷关更是千里之遥。也就是说,秦军进入畼、无诡,如果诸侯突然翻脸,他们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三个国家的核心区域发动,而秦军可能连退路都没有,援军也不可能迅速赶到,如果稍有差池,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的结局。而秦军还必须在提高警惕的同时,保持对周围诸侯的威慑力;十万大军既要对诸侯构成威慑,还不能让诸侯感到威胁。这中间的分寸把握,极度考验主帅的能力,特别是政治能力。
在剩下的时间里,吕不韦和蒙骜几乎每天碰面,讨论相关事项,确定需要准备的器械,决定出发的时间。
由于歉收,吕不韦主张尽快出发,以减少粮食消耗,让关中的粮食可以多支撑一段时间。他们决定,十万大军不等过新年就出发。
但依关中歉收的情况,减少十万人口并不足以解决饥荒,吕不韦还要准备更多的劳役。他于是想到了几年前投靠来的郑国。
吕不韦所说的郑国是个人名,当初他来投靠吕不韦时,吕氏的门客们还背后嘲笑了好长时间。郑国自称是一名水工,他知道关中只有泾、渭平原地带可以耕种,北边的原地上水系不发达,无法大面积耕种。他向吕不韦提出,可以修建一道河渠,引水灌溉这片原地,让它也成为良田。他向吕不韦估算说,如果河渠建成,关中将平添良田四万顷!
所谓一顷就是一百亩,是当时一个农夫的额定耕作面积,基本上可以提供一个五口之家的日常所需。四万顷就是四万户,在当时也是一个很不小的力量,相当于四个大县的人口。
当然,对关中百万人口而言,增加四万顷良田固然欣然,但也不算什么头等大事。吕不韦将这项工程打入预算,每年调拨劳力、钱粮,交给郑国慢慢修建。开挖河渠的工程量很大,郑国要求,河渠必须深十丈,宽十五丈,而河渠的总长度大约四百里。
如此巨大的工程量自然不是一时半会能干完的。在郑国的指导下,一万刑徒按部就班地干活,至今已经快四年了,河渠慢慢地向前延伸。宽十五丈,深十丈的河渠挖起来很不容易,需要有人挖土,有人运土,有人夯土;在十丈深的地底作业,任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的邑民肯定不会愿意干,工地上干活的都是刑徒。而经过几次大赦后,秦国的刑徒并不多。这几年中,先是晋阳之战,随后是卷城之战,虽然主要还是普通的邑民,但也都动员了一些刑徒。这也让可以投入河渠修建的刑徒人数不多,大约总保持在一万人左右。
现在出了***,需要征发大批人员服役,以便加以赈济,吕不韦便向各县发出了征发令,再征发十万劳力开挖河渠。
还有可以征发的劳役,就是修建秦王陵。秦王虽然目前还是个孩子,但从即位后就开始修建陵墓,是一个传统。尤其是他的祖父孝文王、父亲庄襄王在位时间不长,陵墓修建得很粗糙,秦王即位后,吕不韦立即安排少府的工匠开始选择墓地,开挖陵墓。修陵墓其实是个技术活,用不了太多劳力,但现在秦国出现了饥荒,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找个由头发下赈济,支撑到春耕才是正经的。
最省力的工程就是修筑驿道了。但关中地区驿道已经修建得差不多了,吕不韦决定将殽函道和洛水道重新加固、增高、增宽。
在吕不韦翻箱倒柜的搜寻之下,终于为五十万劳力找到了役事。为了为他们提供各种后勤,他们的家人也被允许参与工程的后勤服务:缝制冬衣、炊事、修补农具……。由于这一次动员的劳力甚多,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吕不韦的门客和秦国各级官吏大部分都投入到这次巨大的动员之中。
各县在秋收粮食归仓后,立即将大部分劳力征发起来,投入各项工程之中;被征发的邑民也都知道,这是秦国救灾惟一的办法。虽然秋收之后一身疲惫,也必须强打精神,参加劳役,为家人尽量多节省些口粮出来。
好在秦人的乡里制度完善,被征发的邑民按乡里组织起来,自然形成军队的建制,有明确的组织关系。这大大减轻了管理的难度。
咸阳不仅内史部的粮仓打开,连王仓也打开了,四十万男丁加上四十万女丁,每天消耗六万多石粮食(女丁每天只吃三分之二斗粟),哪怕是秦国,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各郡县上计的粮食在秋收后陆续运到,补充着迅速消耗的粮仓。吕不韦每天计算着粮食的进出入量,惟恐哪天入不敷出,那肯定会闹出大乱子来。他对各郡县上计的催促,从来没有这么急过。
各县被征发的士卒被下令到洛阳集中,途中由驿站供应食宿。洛阳尉是蒙骜之子蒙武,他已经得到吕不韦提前通知,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为到达的大军提供后勤保障。
蒙骜将大帐设在轘辕关下的缑氏,从关中到达的士卒在编组成军,领取了武器和炒粟后,就立即翻越轘辕关,先到半山坡的一片平地上整顿,然后下山,进驻阳城城外。
(https://www.tuishu.net/tui/599396/56847063.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