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书网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750章 江南的优势

第750章 江南的优势


苏州,留在这里主持工程营、为雇工协会压阵的顾炎武。在看到雇工和农民配合,竟然逼迫大商人让步后,对于工农联合起来的力量,有了更深认识。

同时也认识到皇帝为何说工人更有斗争性,可以作为先锋队:

『这些雇工一无所有,斗争起来确实更坚决。』

『只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就能作为先锋队。』

『苏州府一切不民主的制度,都能用他们摧毁。』

对皇帝与万民共治天下十分赞同,更喜欢《团结就是力量》中的“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

顾炎武认为作出这首歌曲的皇帝,是真在践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把民众放在首位,推行民主制度。

所以他对来苏松建立新区、摸索民主制度的刘理顺很支持,下决心为他保驾护航,扫清新区筹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寇公,皇上可是说了,新区要践行土地公有制。”

“除了上海区的土地可以有私田外,新的吴淞区、宝山区,都要置换成官田。”

“松江府那边的上海区、宝山区且不说,吴淞区的土地,可都要收归国有的。”

“这件事若是办不好,拿什么向皇上交待?”

和苏州知府寇慎商议着这件事,顾炎武虽然很尊重这位在童子试上录用自己的父母官,却也不会耽误皇帝的命令。

他向寇慎解释了新区建设的事情,以及刘理顺来江南的责任。

寇慎在得知事情原委后,皱着眉头说道:

“吴淞江所那一片的土地本就属于卫所,周围也有很多官田。”

“把吴淞江西岸都置换成官田并不难,难的是赋税怎么办?”

“这新区的赋税以后是单列,还是仍旧归苏州府?”

“若是单列的话,苏州赋税的额度,可就要变一变。”

其他苏州官员也是这个看法,黄道周道:

“新区到底是什么级别,是府还是区县?”

“以后吴淞区的案子去哪上诉,归不归苏州廷尉署管?”

这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

反倒是顾炎武负责的军事简单点,因为新区军事已经确定由羽林后卫负责,属于太子卫率府管。

他在思索之后说道:

“新区是要建成工业城市的,以后的赋税,直接由太湖巡阅府的税务司负责,按比例分给新区。”

“这部分赋税的存留款项,除了作为新区衙门的经费外,还会分给江南巡抚衙门。”

“现在巡抚衙门的开支从苏松海关支取,是不可能一直持续的。”

“未来海关税收地方能分多少,都会确定下来。”

作为一个没有省级机构的巡抚衙门,江南巡抚衙门的开支从哪来,一直是一个问题。

理论上可以让江南五府把一部分赋税交上去,但是那样巡抚衙门就需要多出许多相应机构,甚至在事实上成为省级衙门。

所以之前朱由检特许江南巡抚衙门从苏松海关分润税收,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这件事情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各地在见到这个例子后,同样要求分润海关税收。户部和海军部海关总署,对此当然反对。

所以朱由检在筹建新区和太湖巡阅府后,决定让江南巡抚衙门移驻新区,从新区分润存留赋税,作为巡抚衙门的经费。

同时,太湖巡阅府的税务司,在统一收取江南地区的商税后,也会把税款存留一些,作为太湖巡阅府和江南巡抚衙门的经费。

这意味着苏州府基本不会分到新区的税收,寇慎追问他道:

“存留这样分配,那么起运呢?”

“吴淞区现在承担的起运额度,是转嫁其它区县,还是继续由吴淞区承担?”

顾炎武哈哈一笑,说道:

“这点寇公放心,该新区承担的,就由新区承担。”

“实话跟寇公说,楚藩建造安置房的二十万两银子,已经全部划拨过来了。”

“就算让吴淞区承担二十万两赋税,今年也能交上去。”

“现在,就请寇公和府衙诸位帮忙,把吴淞区的地划分出来。”

“我要立刻组织工程营建房,免得雇工们冬天没地方住。”

苏松新区的筹建,皇帝虽然没有出一两银子,却把从楚藩获得的资金,却有一半投入新区。

如今确定的就有三百万两,能够很轻松地把二十万两银子拿出来。

不过二十万两银子,那是一百六十万亩的赋税,寇慎显然不可能把这么大的地方划给吴淞区。

他和苏州府官员商议后,最终给吴淞区分出了含有四十万亩耕地的土地,大约是嘉定县的一半面积。

这些耕地都会被置换成官田,和附近荒地、滩涂一起,划拨给新组建的吴淞区。

顾炎武当场就交了五万两银子,作为这四十万亩耕地的赋税。之后他还会向这些土地征粮食,作为工程营和雇工协会的食物来源。

而且还要配合四海粮行的统购统销,掌控新区的粮食行业。

然后,他又如法炮制,和松江府商定了宝山区、上海区的范围。松江府虽然还没有强行收回官田,但是在划拨土地的时候反而更容易些。

因为上海区是允许有私田的,宝山区如今又大多是荒地。

三个地方加在一起,最终拥有了百万亩土地。吴淞江和黄浦江的下游,都被纳入新区。

顾炎武很快选定地点,安排工程营建设港口码头,为雇工建造居住地。

居住的房屋,自然按京城规划的社区建造,各种建筑材料,已经从京城等地运了过来。

加入工程营的雇工在知道建造的社区以后会分配给自己后,极为热情地展开建设。新区在尚未正式成立的情况下,已经热火朝天地建了起来。

很多工人都发挥聪明才智,在三结合集议会上提出各种建议。一个苏州的泥瓦匠,便提出可以请香山帮来建设:

“香山帮是蒯鲁班传下来的,他们世居香山,还有后人存在。”

“香山帮擅长营造,当年建造京城和皇宫,就有他们参与。”

“若是请来他们营建新区,一定能把新区建造得更好看。”

蒯祥蒯鲁班,不但是承天门的营建者,还可以说是苏式建筑的鼻祖。苏州这边有蒯氏族人,还有很多工匠向蒯家学艺,组成了所谓的香山帮。

顾炎武在京城和吕祥等人有交情,自然是知道大明工匠对蒯祥的推崇,还随他们去过鲁班庙,拜祭过这位陪祀鲁班的大匠。

听到蒯祥后人组成了香山帮,顿时欣喜地道:

“我在京城还听说过蒯侍郎胡同,没想到他在苏州还有后人。”

“他们在江南营造房舍数百年,定然是有本事的。”

“可以把他们请来,把京城传来的社区图样,改造得更有苏州韵味。”

对京城的建筑顾炎武说不上不喜欢,但是家乡的建筑显然更让他觉得亲近。

更何况苏州和京城的气候水土还不一样,必须要有精通营建的本地人。

所以顾炎武很快决定,要把香山帮请过来,打造一个美丽漂亮的苏松新区。

香山帮的泥瓦匠也有加入雇工协会的,很快他们就带着顾炎武的邀请去吴县请人。

蒯祥的后人在得知有机会主持苏松新区后,顿时率领整个香山帮赶了过来。

对他们这些工匠来说,有机会主持一个城市的建造是很难得的。蒯祥之所以留下大名,不就是因为建造皇宫、参加京城设计。

更何况苏松新区是皇帝下令设立的,蒯祥也是被当今皇帝抬进了鲁班庙,后代还被册封了世袭爵士身份。

在知道能为皇帝效力后,他们义不容辞,纷纷前来新区。

这些专业的匠人加入后,新区建造的速度,又加快了一截,并且规划得更加合理。

顾炎武也很快察觉到江南的优势,那就是不用考虑结冰,冬天也能用水泥建设:

“放在京城,现在都开始结冰了吧?打地基什么的已经不能用水泥。”

“但是江南这边结冰晚,而且时间很短。相比京城来说,几乎称得上全年都能建设。”

“这在江南建造新城要更容易,远比北方简单。”

北方的建筑,需要考虑防寒保温。水泥在冬天结冰的问题,现在文思院都没解决。

但在江南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一点,即使冬天也能施工建设。

这让顾炎武发现了江南的优势,也认识到皇帝为何要在苏松设立新区,作为内廷的立足点:

“江南的确是好地方,冬天不影响施工,夏天也不会太热。”

“这不但在农业上有利,工业上也是优点。”

江南一年两熟的优势,让它在唐宋得到开发后,很快成为粮食中心,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即使后来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中心也没有转向北方,而是转到湖广。

顾炎武此时就认识到:江南的工业发展起来后,相比北方也有优势,很可能成为工业中心。

这让他更加热情地主持新区建设,同时考虑要不要卖些田,在新区投资工业——

之前,他就让家里卖了五十亩地降低需要缴纳的有产税,在京城投资工商业。

如今想要更进一步,再卖二百五十亩土地,投资江南的工商业。

他现在拥有的世袭爵士身份,可以在中原有五百亩爵田,之前留下的七百五十亩,自然是有些多余了。

顾炎武便打算把这二百五十亩地卖掉,在新区投资工商业。

这个想法,在顾炎武回家探亲时提起后,毫无疑问遭到他的嗣祖父顾绍芾反对,他说道:

“七百五十亩田并不多,按照新的度量衡,只是勉强达到五百亩而已。”

“这些田可以都作为你的爵田,只需要缴纳十一税。”

“它们不能再卖,要作为你的家业。”

顾炎武听到祖父这么说,才想到用新制丈量土地这件事。

没想到自己的家业也因此缩水,从七百五十亩变成了五百亩。

这下他根本不需要再卖土地了,五百亩地凭他的身份无需缴纳有产税。

这让他有些啼笑皆非,感慨道:

“难怪苏州士民,都支持用新制丈量土地。”

“敢情除了降低田赋外,还能降低有产税。”

“我可得向寇公好好建议,让他把有产税全部收上来。”

“说不定不需工商税,就能把二百万石额度交上去。”

苏州这边的有产税不能说没收,但是显然没能完全收取。

之前张溥检举吴世睿的一个罪状,就是漏缴有产税。

如果把这部分税收加在田赋里面,是有可能把减少的赋税补上去的。

琢磨着这件事情,顾炎武越想越觉得应该。苏州士绅这样做,显然已经做好了缴纳有产税的准备。

说不定他们已经再次分家,降低需要缴纳的税率。只要苏州官吏的态度强硬,很可能把这个税完全收上来。

顾绍芾听他在家里也在想着这些事情,着急道:

“你在之前给雇工撑腰我就不说了,怎么还想得罪那些士绅?”

“你还想不想让顾家留在苏州,封地还想不想在新江南?”

显然,他想让顾炎武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把苏州士绅得罪太深。

顾炎武对此却不以为然,说道:

“爷爷不是常教导我要以天下为己任吗?”

“如今天下需要江南的赋税,我就要帮陛下做好这些。”

“爷爷你是没去过北方,不知道北边是什么样子。”

“若是再没有江南的钱粮,只怕不久后就会出现大乱。”

从军后虽然多在军中,但是顾炎武对政事也没有放松关注。尤其是皇帝有意培养他,特意让他观看内参。

从通政司发行的内参上,顾炎武看到了很多灾情匪患的奏报,认识到北方的形势有多严峻。这让他身为一个苏州人,也支持向苏州多征赋税。

顾绍芾在科举上很不得志,没有做过官员。但他同样很关心时事,邸报每期必看。甚至还摘抄装订,把要事记录下来。

虽然他在公开的报纸上看到的消息没有顾炎武在内参上看到的多,但是北方受灾移民的事情,他还是知道的。

听到顾炎武这么说,他也不能昧着良心说江南更困难。叹了口气说道:

“你现在年龄大了,也有自己的主见。”

“怎么拿主意自己做主,但是家里的田不能卖。”

“需要多少银子我给你拿,咱们家这点家底总能凑出来。”

取出积攒的银两,让顾炎武投资工商业。(本章完)


  (https://www.tuishu.net/tui/635748/21215384.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