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书网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739章 漠南三大都护府

第739章 漠南三大都护府


得益于越来越完善的壁板通信系统,辽东发生的事情,都能很快传到京城去。

更别说是军队整编这样的大事,孙承宗等人必须要呈报给枢密院。

所以朱由检很快收到了辽东众将的奏疏,对孙承宗的请求,着实有些为难:

“孙承宗、赵率教敢战是好事,可惜不是时候啊!”

“现在发生战事,实在难说胜败。”

单发火铳定型之后,朱由检已经在全力推进装备这种火铳。辽东军队整编,也和节省军费装备新火铳有关。

如果再过几年,辽东军队都装备了新式火铳、适应了新的战法。朱由检绝对不会阻拦辽东军队去打仗,甚至会命令他们向前。

但是在这个新旧交替刚开始的时候,辽东军队的战力,很难说有多大改观。

朱由检对他们取胜的把握并不大,甚至担心出现大败。

所以他的内心,是不愿同意辽东众将请求的。

但是袁可立对此,却持不同意见。

他在私下觐见时向皇帝道:

“再过几年辽东军队战力会更强,取胜更有把握。”

“但是整编和训练的过程一定不会顺利,陛下用什么说服辽东军队这样整编和训练?”

清楚地知道整编和整训的困难,袁可立并不认为辽东军队会好好听话。

如今没有闹出事来,不过是整编还没开始而已。

他可不认为三千鹰扬军就能压住辽东的悍将,那些人骄横起来,谁的命令都不理。

所以他认为应该让辽东军队和建虏打一仗,胜了一切都好说,败了也能让辽东军队更顺从地接受整编。

朱由检琢磨着他的建议,感觉有些在理。

他也不想把宝贵的鹰扬军用于防备内部,这支军队是新式军队的苗子,更应该用于对外战争完成淬炼。

所以他向袁可立道:

“袁卿的意思,是让孙督师等人,率领辽东军队和建虏打一仗。”

“无论是胜是败,都能对辽东上下有个交待?”

袁可立回应道:

“正是如此!”

“这一仗不但是对辽东上下有个交代,还是对朝廷上下、大明子民有个交代。”

“朝廷征收辽饷,供养辽东军队多年。不能寸土未复,就把军队裁撤。”

“臣以为此次裁军,不当限定人数。只要是敢战的,都允许他们留下来。”

“这些人若能在战场上立功,朝廷就给予封赏。”

“战死沙场上的,也能入祠纪念。”

其中的潜台词,就是战死了就不用考虑安置问题了,也不用考虑裁军时这些人可能闹兵变。

至于把他们列入英烈庙、抚恤烈属之类,这些事情都要好办得多,死人是不可能再让朝廷为难的。

朱由检从这番话中,听出了袁可立对辽东整训的方案。相比自己强压辽东裁军来说,更加冷酷决绝——

以现在建虏的战力,辽东军队只要打了这一仗,无论是胜是败,都会折损数万。

那样朝廷也不用担心裁军闹出事情了,可以放手整编。

放在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朱由检对此估计会犹豫。不仅是担心辽东军队折损后如何应对建虏的问题,更是下不了这个狠心。

但是在当皇帝数年之后,他对这样涉及数万人生死的战事,已经能做到毫无波动地决断。

甚至因为京营整训后正在形成战力,对于辽东军队折损后的问题,也能从容应对。

所以在仔细思索后,朱由检向袁可立道:

“你让参谋部拿出一个方案来,首先要保证山海关的防御不会出问题。”

“在此基础之上,再看是否批准辽东军队的作战方案,然后再以此调整整编方案。”

袁可立听到皇帝有松口的意思,终于在心中长舒口气,感觉没有辜负老友孙承宗所托,为他争取来了作战机会——

他刚才之所以显得如此冷酷,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说服皇帝。

他知道皇帝一直对辽东军队不满,认为他们消耗了太多军费、却只有守城的能力。对辽东军队也从没有过指望,而是选择训练新军。

如果他不这样说的话,皇帝根本不会同意辽东军队出战,避免他们出现大败。

如今皇帝首先提到山海关的防御,内心也显然是这么认为。所以他当即向皇帝保证道:

“孙学士在山海关留下三万兵,可以确保山海关不会出问题。”

“而且打算调马世龙和金国凤搭档,两人足以确保山海关无虞。”

朱由检对这两个人选比较满意,马世龙经历柳河之战的挫折后,被起复后愈加沉稳。盖州筑堡之后大大小小打了数场战事,他和黄龙的表现都值得夸赞。

至于金国凤就更不用说了,他是朱由检根据记忆挖掘出来、特意培养的人。

此人在历史上都能靠三千兵守住松山,如今统领山海关三万兵,防守上应该没问题。

所以在确定山海关能够确保无虞后,朱由检再想着大凌河防线和大宁的满桂,终于决定要打这一仗,并且下指示道:

“枢密院要从全局考量辽东战事,让辽南、东江、朝鲜、安东、黑龙江等地配合。”

“还有草原上面,除了效忠大明的草原各部外。朕打算从东到西设立大宁、归化、河套三个都护府,牵制建虏精力,让建虏无法安心统治漠南草原。”

“这些都要综合考虑,为辽东军队营造出有利的决战局面。”

“朕允许枢密院调动一切力量,在稳固防守的基础上,制定作战方案。”

“这次方案在明年实施,就定名辛未方案。”

今年已经是八月,辽东很快就要入冬,并不利于筑城。

再加上大规模的兵力调动也需要时间,所以朱由检决定,在明年发动辽东之战。

崇祯四年就是辛未年,所以这个方案的名字,理所当然地仿照去年的己巳方案和今年的庚午方案,定名为辛未方案。

这个方案相比今年疲软无力的庚午方案来说,规模显得会更大。甚至庚午方案都要随着做调整,为明年发动大战做准备。

袁可立很快就提出:

“冬天不利于筑城,但在草原上面却仍可以安营扎寨。”

“臣以为应该尽快设立三个都护府,并且催促察罕部进攻科尔沁。”

“尽量牵制建虏力量,争取辽东之战的胜利。”

朱由检颔首点头,让他放手去做。他对辽东之战的结果期待并不高,只是想借此整顿辽东军队而已。

所以他对这件事完全放手,让枢密院和辽东众将,拿出作战方案来。

——

袁可立从皇帝这里得到授权后,很快就回到枢密院召开集议会,商讨辛未方案:

“去年和今年的作战方案都是侧重防御和牵制,让建虏无法影响大明。”

“但是明年的辛未方案不同,陛下决定应辽东众将所请,向建虏主动进攻,准备主力决战。”

“所以辛未方案要以主力决战为目标,争取打垮建虏,改变辽东局面。”

这个目标,显然让与会的枢密大臣有些兴奋。

他们在从文官转变为文职军官后,初时还觉得没什么,如今却越来越显出和文官的区别来。

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的升迁主要看军功,在获得世职或世爵方面,相比文官也要更容易。

所以枢密院的官员普遍是盼望战争的,只有接连不断的战争,才能让他们获得更多升迁机会。

收复辽东显然是一个大功劳,足够让在场的枢密大臣诞生数位侯伯,甚至国公爵位。

这让他们都面带喜色,边防部长刘遵宪道:

“皇上是把辛未方案的主导权,完全交给枢密院吗?”

“辽东那边会不会有意见?”

袁可立对此已经有所考量,胸有成竹地道:

“辽东众将主导的,当然是辽东的战事。”

“其他各地的战事,同样由各地主导。”

“枢密院要做的,就是居中统筹,把他们发挥出合力来。”

“无论哪处战场有突破,功绩都有枢密院的一份。”

这话一出,与会的枢密大臣人人皆喜。

因为这代表着无论那一处有军功,他们都能分润。

所以他们对辽东战事完全赞成,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

袁可立用这种方式,成功为孙承宗排除了枢密院的反对。朝堂上其他人如果有意见,也需要先过枢密院。

可以说,他为了配合这位老友,可谓煞费苦心。不但说服了皇帝,还说服了众臣。

为了把这件事定下来,他向刘遵宪道:

“皇上决定在漠南建立三个都护府,让建虏无法安心统治漠南草原。”

“大宁都护府已经确定由满桂主导,归化、河套两个都护府,还需要选出主将来。”

“和他们搭配的护军,也都要提出候选人。”

刘遵宪这下就更高兴了,因为这是袁可立送过来的功绩。

他只是考虑了一下,便说道:

“三个都督府在塞外,应该以武将为主,护军职责并不重。”

“窃以为安排护军都尉即可,确定以总兵为主导。”

这让在场的枢密大臣议论纷纷。

他们都是文官出身,护军制度最大的支持者,其实就是他们。大明文职军官最集中的地方,其实就是枢密院。

刘遵宪如今认为三个都护府只需要总兵,而不需要护军使。这让有些人感到不满,认为减少了文官职位。

不过袁可立却认为这个建议很正确,负责陆军军政的兵部左侍郎秦士文也支持这个意见,说道:

“护军在内地主要负责和地方的协调,在都护府还有治理地方的责任。”

“大宁等三个都护府新设,连确定的辖区都没有,现在设立护军使只会和总兵争权,而无多大用处。”

“三个都护府确实只需要护军都尉,确立总兵的主导权。”

“而且总兵这个称呼也值得商榷,窃以为称为都督更合适些。”

都护府的主将称都督,确实听着更合适。

而且大明的总兵通常都有左都督、右都督或都督佥事加衔,确实有资格称为都督。

袁可立对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根本不在意,为了取得秦士文支持,当即就决定道:

“可以这样改称,以后都护府的主将,可以称为都督,和都护并列。”

“大宁、归化、河套三个都护府暂时只设都督,都护在五年后看情况再设。”

“诸位如果没有意见,事情就这样定。”

让众人举手表决,形成枢密院集议。

作为一手建立枢密院的人,袁可立在枢密院的威望自然是巨大的。

在他和秦士文都支持刘遵宪意见的情况下,其他人根本没有多少反对。最多是有几个人弃权,保留自己意见。

袁可立在这件事通过后,又说道:

“大宁都护府的都督,已经确定是满桂。”

“归化、河套两个都护府的都督候选人,诸位有何人选?”

这两个都护府的都督都是总兵,需要廷推决定。枢密院如今决定的,是把候选人拿出来。

负责陆军军政的秦士文对此发言权最大,当下率先说道:

“宣大将士众多,提督朱梅、总兵黑云龙等人都能胜任,可以调一个人担任归化都督。”

“陕西那边有剿匪提督杨肇基,还有陕西、延绥、宁夏、甘肃、陇西五位总兵,都能作为河套都督的人选。”

边防部长刘遵宪道:

“朱梅的能力是有的,但他身体不太好,不见得能去塞外。”

“陕西那边与河套隔着沙地,谁有能力过去也说不准。”

“不如向宣大、山西、陕西的副总兵以上将领发公文,让他们有意向出塞的自荐,写出作战方案。”

“枢密院再进行评选,列出前几位候选。”

袁可立颔首点头,赞许道:

“这个办法好!”

“督抚要写出施政方案,准备作战的将领,当然也要写出作战方案。”

“这次一定要挑选敢战的将领,不能再出现闻风而逃的事情。”

“辛未方案是枢密院明年最重要的任务,一定要选出最精锐的将士参与。”

“各人自荐的作战方案就是军令状,完不成军法处置!”

把这件事加上惩罚,逼他们用出全力,牵制建虏支援辽东作战。(本章完)


  (https://www.tuishu.net/tui/635748/21215395.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