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书网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735章 前往南洋

第735章 前往南洋


江南雇工的事情,不但朱由检这个皇帝关注,京城朝野上下对此也多有注意。

尤其是张溥在报业的名声,让京城报业没少对他声援,使得江南的事情,一直是京中的热点之一。

这些人的消息虽然没有朱由检这个皇帝灵通,但是在事情尘埃落定后,整件事情的面貌,也就清晰起来了。

钱谦益看着《大同报》搜集来的消息,感叹道:

“皇上对张天如真是看重,竟然为他做了这么多事情。”

“将来这个小子,有可能成为劲敌啊!”

深知皇帝为何对自己如此看重,钱谦益知道自己最大的护身符就是在士林中的声望。

张溥在士林中的声望现在固然不如自己,但是他在雇工之中,却树立了无尚威望。

今后皇帝就是为了笼络雇工,也会对张溥特别优待。

更别说张溥本就是皇帝的亲信,隐隐有“白衣卿相”之称。

如今得了雇工之助,必然会如虎添翼。

虽然说这些雇工的影响力,相比士人远远不及。

但是作为四民之一,工人在今后的议会中,绝不是能够随意忽略的。

钱谦益想到这件事情,就忍不住又是叹气。因为重制礼乐的主导者是刘宗周,他才是国会的负责人:

“重制礼乐!重制礼乐……”

“这可当真是一盘大棋啊!”

“皇上借着张溥的手,确定了雇工的地位。”

“接下来就是雇主,尤其是从事工商业的。”

“这样四民中的工人和商人就能在新的礼乐制度中找到位置,士人和农人的位置,也会随之确定了。”

“可惜!可惜!为何重制礼乐的不是老夫呢?”

又一次为此感到懊恼,钱谦益若是能回到两年前,绝对会毫不犹豫地投靠皇帝,向皇帝提出自己对礼乐制度的构想,按皇帝的指示修改,推行新的礼乐。

如今却说什么都晚了,刘宗周早已占据了这个位置,地位也被皇帝和臣民公认。

他能做的,只是在皇帝和刘宗周确立的礼乐制度上小修小补,被皇帝借用自己的名声,说服士人而已。

这让他一直对此不太热心,恒产论被提出后很久都没有继续深入,就是因为钱谦益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不愿意为刘宗周做嫁衣。

如今看来还是做的差了,如果早早把恒产论深入完善,皇帝可能早就会把他提升为大臣,不至于蹉跎这么久——

这次他被加衔承政大臣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苏州的事情上支持皇帝,鼓吹践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恒产论。让很多苏州士绅,对此无法反对。

此时的钱谦益,已经隐隐感觉到:

自己后半生的荣辱,就在恒产论上面。

无论他当时提出恒产论时怎么想,是真心还是假意。今后他都要践行恒产论,把这个理论完善。

——

和钱谦益同样有感悟的还有刘宗周,他对苏州的事情虽然没有深入参与。但是他按皇帝要求拟定的礼法条文,却成了苏州奴婢被释放的依据。

这让他更加感受到礼法的威力,对皇帝用礼乐治国,发自内心地赞美:

“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当今陛下,就是这样的王者啊!”

“历代先贤的夙愿,我必为之实现。”

这一刻,他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身上的重大使命。孔子、孟子、韩子、朱子等人的教诲,都浮现在他的眼前。

他发誓一定要按圣人教诲重制礼乐,让大明走到礼乐治国的正路上来。

他的学生黄宗羲,却没有这样乐观,向老师道:

“先生,陛下确实是在重制礼乐,但并非全按先贤教诲。”

“他想做的,是太祖、成祖那样的君主,甚至学习世宗皇帝。”

“尤其是喜好声色这一点,何曾按圣人教诲?”

这话说得就有些指责意味了,尤其是把礼乐中的音乐,是为声色之好。

已经拜师刘宗周的李玉道:

“皇上喜好音乐,却并非日夜笙歌。而是用端清世子的十二平均律,重定音乐体系。”

“黄师兄对这些若不懂,可以去皇家乐团多看看。”

“师弟近日受命为音乐学堂编撰教材,来日完成会送师兄几卷。”

这话颇有些针锋相对,毕竟李玉立足的根基就是音乐。如果被人视作优伶一类,他以后在朝野如何抬得起头来?

所以他必须光明正大地反对黄宗羲的言论,不能让世人轻贱音乐。

刘宗周听到后也斥责黄宗羲道:

“太冲,你过了!”

“《乐经》是六经之一,礼乐又一向并称,如何能够轻视?”

“陛下命我以《周礼》、《仪礼》、《礼记》这三礼整理《礼经》,《乐经》却彻底失传,不知何时复现?”

“没有《乐经》指导,陛下对音乐的看法有所偏差,也是可以理解之事。”

“玄玉在献乐时经常见到陛下,还需多引导才是。”

李玉躬身受命,谢过老师为音乐正名。

年轻气盛的黄宗羲却犹自有些不服气,讥讽地看着李玉道:

“靠他?”

“引导陛下喜好美色吗?”

“我可是听说,皇家乐团里的女子,都是为陛下准备的人。”

“她们都有个宫女身份,皇帝能随时宠幸她们。”

“音乐大师做到这个份上,真是丢了先贤的脸面!”

李玉闻言气得脸色涨红,指着黄宗羲说不出任何话来。

因为黄宗羲说的是事实,皇家乐团的女子,几乎都有宫女身份。

他也确实曾向皇帝献美人,虽然是皇后要求的。

但是做了就是做了,这是皇帝喜好美色的证据之一,甚至有外廷官员因此进谏。

刘宗周对此心里同样有意见,但是当着众人的面,却不得不维护皇帝道:

“《孟子》曰:食色,性也。”

“陛下如今年轻,血气方刚,喜好美色可以理解。”

“只要不像隆庆皇帝、泰昌皇帝那样不知节制,便不是什么大问题。”

“当今皇后贤德,后宫的事由她主持,吾等毋需多心!”

这是他和皇帝的默契之一,那就是相互维持对方的威信——

皇帝给他官位权力任他发挥,他则利用自己的名声为皇帝的某些做法找依据。就像当初的《致君尧舜疏》,被皇帝裁剪之后,成为重制礼乐的宣言一般。

深知重制礼乐就是变法,这件事的风险大到没边。刘宗周必须维护皇帝的名声,避免朝野有人把他当成昏君,影响重制礼乐。

朱由检现在的名声这么好,和刘宗周一直为他说话不无关系。无论他人如何指责皇帝,刘宗周都说皇帝是仁义之君,符合尧舜传下来的真意。

朱由检之前不滥杀、不枉杀的做法,终于得到成效,让人在“仁义”这点上,无法胡乱指责——

群臣也不想皇帝放开手大杀特杀,对此无论认可还是不认可,都必须捏着鼻子认。

就连黄宗羲也是如此,他心里虽然还有些不以为然,却不得不接受老师的说辞。

然后又向老师道:

“先生,大明与荷兰的协议签订后,潞王已经派人南下去开藩。”

“还问我要不要继续去,帮他在潞王藩国组建议会。”

“学生打算去潞藩践行抱负,希望先生恩准。”

刘宗周点了点头,说道:

“你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但凡事要多想想多看看。”

“去潞藩践行也好,那里离京远,受京城的影响小,出现问题闹出的风波也不大,为师可以帮你压下来。”

“你在潞藩大胆做,陛下同样期望你做出一番成就来!”

这下黄宗羲吃惊了,追问道:

“陛下也知道我黄宗羲?”

“知道我去潞藩?”

刘宗周笑着说道:

“你的名字,早传入陛下耳朵了。”

“陛下说你是忠臣孝子,只是需要历练一番。”

“现在想做什么尽管做,出了事陛下和老师都能给你兜起来。”

“还有,陛下允许你试行议会制,特意把你的领地提升为方百里的男爵领。让你自由发挥,心里想的礼乐制度都能实践一番。”

“如果能做出成绩来,就让你正式担任男爵,把那块男爵领作为世袭的家业。”

这么优厚的待遇,让黄宗羲的心里都有些感动了。若非他对皇帝没有处死许显纯等人一直有意见,只怕会感激涕零地效忠皇帝。

如今他心里想的更多的,则是在自己的领地上挥洒,做出一番事业来。他现在想的最多的,就是践行“一切权力归议会”。

其他学生听到刘宗周的这番话,都是羡慕地看向黄宗羲。能够有一个男爵领自由挥洒,皇帝对这个黄宗羲还真宠信。

拥有这个待遇的他们只知道张溥,但是张溥在苏州的行为,同样也很受限。

更别说黄宗羲只要稍微做出点成绩,就能获得世袭男爵之位。

那可是方百里的百里侯,他们中的很多人做梦都没有这个机会。

不过李玉显然不在此列,在音乐上多次立功的他,有的是被封爵的机会。

甚至如果在十二平均律上的贡献大,未来有可能像朱载堉那样,名列紫阁之中。

想着黄宗羲确立一套新的礼乐必然少不了音乐,李玉向黄宗羲拱手道:

“师兄在领地上制定礼乐,必有需要音乐之处。”

“有什么需要尽管和师弟说,皇家乐团也要派人去南洋采风。”

这话说得黄宗羲有些不好意思了,毕竟刚才他可是和李玉针锋相对,甚至险些把对方贬称佞臣。

如今李玉不计前嫌愿意提供帮助,他只能躬身行礼道:

“多谢玄玉师弟!”

“师兄的话方才有些偏激,希望师弟心里不要介意。”

“音乐确实不可或缺,我去南洋为自己的男爵领、甚至潞王的藩国制定礼乐,必有需要师弟帮助之处。”

“师弟有关音乐的大作,为兄也会拜读!”

从一个愤世嫉俗的年轻人,转变为一国礼乐制度的操刀者,黄宗羲迅速感受到身份的转变。很多以前不需要注意的事情,现在都必须注意起来。

像是音乐制度,他之前不需要详细了解,只需要挑出毛病即可。

如今却必须深入学习,以免自己制作的礼乐被人挑出毛病来。

这让他顿时感到压力山大,对老师刘宗周的行为,也隐隐有些明白:

操持一个小国的礼乐尚且如此,老师刘宗周为整个大明重制礼乐,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的事情,简直能让人的头脑炸开。

幸亏皇帝对老师一如既往地信任,甚至前一段时间还把君主的权力交给了老师一些。难怪老师一直为皇帝说话,认为皇帝是王者。

『君臣相得,那是何等不易啊!』

『都说伴君如伴虎,也不知当今皇帝对老师的信任能维持几年。』

『我可要尽快做出成绩来,不能让重制礼乐半途而废。』

怀着这个想法,黄宗羲前往南洋的心情,更迫切了一些。恨不得插翅飞到南洋,立刻践行自己设想的礼乐。

——

同他一样想前往南洋的,还有钱武的族叔钱盛。

在女儿被选为皇帝的嫔妃、搭上田妃父亲田弘遇的关系后,钱盛终于决定,要去南洋开藩。

尤其是钱武从江南的来信,极力诉说新江南的条件,还有苏州士绅开发新江南的踊跃。建议叔父不要犹豫,立刻前往新江南开藩。

否则再过几年朝廷制度改了,他这个新鲜出炉的世袭千户,就只能转为爵士了——

在女儿成为皇帝的嫔妃后,钱盛的世职又被提升了一级,成为世袭千户。

并且作为对外戚的优待,允许转为金吾卫。

但是在富峪卫和兵马司有实际差遣的钱盛,当然是不想去金吾卫只有个虚名的,即使那样能购买更多的私田,转变为世业田缴纳十一税。

他现在的心思已经转向开藩,对几百亩地根本不放在眼里,只想多带几个人,一起到南洋去:

“老孙、老王,你们都跟了我几十年了,咱们几家也是世代的交情。”

“如今我打算去南洋开藩,你们愿不愿意去?”

“到了南洋别的不敢说,你们都可以成为世袭军士,拥有的世业田按方里算。”

“如果立下功劳,我还可以让小女向皇上请求,为你们册封爵士爵位。”(本章完)


  (https://www.tuishu.net/tui/635748/21215399.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