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书网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724章 重塑苏州秩序

第724章 重塑苏州秩序


秋收行动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成功抢收到粮食后,雇工协会面临的钱粮危机就此迎刃而解。

而且还有很多耕种官田的佃仆、佃农,蜂拥加入雇工协会。

前面就已说过,苏州九成农户都是佃农、还有很多人沦为佃仆。这些耕种官田的佃户知道雇工协会能庇护自己、帮自己向官府缴纳租税后,几乎是抢着加入,请求雇工协会派人收割。

短短几日时间,张溥就收获了十万石粮食。而且随着成熟的稻田越来越多,眼看就要膨胀到百万石、千万石。

他还带人大张旗鼓地去各县衙门纳粮,把那些土地的租税,都按最高的上田三斗缴纳。

在官府收下秋粮后,苏州士绅大为恐慌,因为他们发现:

雇工协会能取代士绅的地位。

以往通过他们和官府打交道的佃户,现在通过雇工协会就能向官府交租税。而且还能选举和罢免工会委员,保证不会吃亏。

官府则通过雇工协会,向佃户征收租税。根本不需要通过士绅,低声下气地讨好他们。

可以说,张溥的雇工协会,取代的是士绅的位置。

在这个新的秩序中,不需要士绅存在。

一时间,某些士绅想到所谓的重制礼乐,终于明白了什么是重塑礼法秩序:

“官府、士绅、平民,这是现行的秩序。”

“官府、协会、平民,这是张西铭新定的礼法秩序。”

“若是协会能取代士绅,我们士绅的出路在哪里?”

面临着被取代的危机,一些士绅终于想到了新江南。认为海外能蓄养奴婢的新江南,是他们的出路所在。

更多人开始准备粮食和银子,甚至拿着地契,去找张彝宪捐纳爵位。

显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了危险,张溥威胁的清理一半士绅,也并不是虚言。

也有一些士绅不死心,气急败坏地带着家丁保卫田地。他们殴打加入雇工协会的佃户,阻挠雇工协会的收割队。

短短数日,苏州就发生了数十起械斗,甚至出现了伤亡。

急得顾炎武急忙带着鹰扬军士兵四处平乱,制止更大纠纷。

刚刚抵达苏州的李若琏和鹰扬军一个大队,也加入维护治安的行列。

他们整齐的队形、精准的射击,轻易就压下了数十起纷争。鹰扬军很快在苏州赫赫有名,被认为是强军。

一些人消灭雇工协会的想法,也被掐灭在萌芽状态:谁都知道鹰扬军是站在张溥一边的,甚至护卫队还接受他们训练。想要消灭雇工协会,就必须过了鹰扬军。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苏州士绅无计可施之下,只能向官府施压。要求官府出面,取缔雇工协会。

苏州知府寇慎面对这个要求,为难道:

“雇工协会是在南京户部注册的,而且还得到南京卫尉寺允许,可以组建护卫队训练民兵。”

“我苏州府就是想取缔,也没有这个权力啊!”

南京户部尚书是林欲楫,这个人出身泉州府晋江,和张瑞图是姑表兄弟。与杨景辰、吕图南等晋江官员的关系都不错,可以说是皇帝的人——

当初朱由检把他任命为南京户部尚书,就有培养的用意。如今看来这个人做的还不错,而且听从旨意。

让林欲楫取缔雇工协会显然不可能,南京卫尉寺那边就更不用提。

这些苏州士绅面对寇慎的推脱,一时也没办法,他们又期冀地看着黄道周,期盼道:

“黄推官,您一向是最讲道理的。”

“您说这佃户越过田主交租税,天下有没有这个理?”

黄道周沉吟不语,就当一些士绅以为他被说动时,黄道周取出一摞状书道:

“这些都是那些佃户提交的状子,告你们侵占官田、强夺他们的土地。”

“还有一些人告你们致人伤残,把佃户抽鞭子、割耳朵、剁手指……甚至强拿人抵债。”

“现在案子都在审理中,请各位配合廷尉署。”

这把那些被状告的士绅气了个倒仰,万万没想到张溥还派人告了他们。

如果这些状子不解决的话,他们别说保持地位了,甚至有可能被流放到海外。

一些士绅气得大叫道:

“这是诬告,全都是诬告。”

“黄推官你不知道江南诉讼成风,经常有些恶奴用诬告陷害士绅。”

“张西铭的父亲就是这样被气死的,黄推官可不要中他们的奸计啊!”

七嘴八舌地劝黄道周不要偏听偏信,中了张溥的诡计。

然而黄道周却说道:

“案子递到我这了,本官就得查下去。”

“请诸位好好配合,等候法庭传唤。”

又向这些士绅道:

“如果诸位要反诉他们,也请写了状书,递到廷尉署来。”

“法庭审判看的是证据,你们要做好准备。”

苏州士绅面对这么顽固的推官,一时也无语了。

只能感叹“君子可以欺之以方”,认为黄道周被张溥带到了沟里。

其他苏州官员倒是有愿意帮他们的,但是却影响不了苏州府集议会的决断。大部分官员对他们请求能推脱就推脱,不是让他们去找江南巡抚,就是劝他们和张溥和解。

显然,秋粮无忧的官员,对雇工协会和苏州士绅的争端根本是作壁上观。无论这些人闹得如何,不影响他们的考成和政绩。

甚至一些人可能还在盼着雇工协会获胜,杀杀苏州士绅的傲气。免得以后征粮时,还要官府求着他们。

面对这样的苏州衙门,苏州士绅根本无计可施。去找张溥谈判,也根本见不到人——

显然,张溥想趁着秋收多收割粮食,根本就不理他们。

此时的他,正在江南巡抚衙门中,向曹文衡、张彝宪等人道:

“曹抚台、张公公,这下你们都见到了吧?”

“张某做事一向稳妥,根本就不会亏了你们。”

“苏州的官田五百多万亩,算上隐田至少超过六百万。这些田今年都按最高的三斗交,至少能上交一百八十万石。”

“这样起运的秋粮就足够了,完全不用看那些大户的脸。”

苏州府秋粮数额是203万石,起运则是185万石。按照张溥所说,上缴朝廷的秋粮是不用愁了。

而且收割的其他粮食,还能被四海粮行收购,补上前段时间卖给雇工协会带来的缺口,还能运到北方去。

张彝宪哈哈大笑,为自己说动四海粮行支持张溥而自得。

曹文衡同样称赞道:

“好胆气!”

“好手段!”

又有些期盼地问道:

“你说今年的苏州,能收到多少赋税?”

“若是按在册的九百二十九万亩田土,每亩三斗可是能收到二百七十八万石啊!”

想到这个数字,曹文衡心里就痒痒的。因为他知道如果真的收到这么多,绝对能解决朝廷的大问题。

皇帝也一定会不吝赏赐,为他进爵加官。

张溥折扇一摇,不疾不徐地道:

“今年是特殊情况,不能都按这个算。”

“但是苏州的田土一定是有隐藏的,现有土地肯定要超过洪武二十六年的九百八十五万亩。”

“按一千万亩估算的话,如果官民一则,就不分官田民田,只分上中下三等:”

“上田每亩三斗,中田每亩二斗五升,下田每亩二斗。”

“平均下来,每亩赋税大约二斗五升。不超过估算的十一税上限。”

“这样苏州一千万亩土地,就能征收二百五十万石赋税。”

“起运九成的话,就是二百二十五万石。”

又算着苏州现有的赋税,说道:

“苏州府秋粮203.8万石,起运185万石。夏税小麦5.3万石,起运4万石。”

“加起来209万石多一点,起运189万石。”

“还有马草,税丝等等,加起来折银后大约两万两。”

“学生的意见是,把这些都并入秋粮,算在那二百五十万石里面。”

“如此征税简单,可谓官民两便。”

曹文衡点了点头,说道:

“如此税法,确实比以前简单多了。”

“可以称为一税制,像是一条鞭法。”

张溥点了点头,说道:

“就是参照一条鞭法来的,清丈田亩,并为一体,不再征收辽饷等加派。”

“只是一条鞭法的征银,对有些农户很是不便。再加上四方多灾,朝廷需要粮食。”

“所以这个一税制,纳粮、纳银皆可。”

“司农寺会在各地建立仓库,接收需要起运的粮食。”

“顺天银行和户部银行,负责接收银两。”

这是对一条鞭法的整理优化,汲取了之前推行一条鞭法的教训。通过废除优免、设立转运机构、发行银元等,简化征税难度、降低耗羡加派。

同时因为地方废除徭役很难,这次没有把徭役并入,纳税和服役仍旧分开。

以后耗羡征收、徭役征发,都需要通过议会,由民众监督官员。

曹文衡听得连连点头,认为确实比旧法好多了,可以看得出朝堂诸公不是在吃干饭。

尤其让他触动的,是朝廷这次还注意到民众的负担,设置了租税限额。朝廷对官田直接征收的最高就是三斗。地主向佃户征收的租税,不能超过一石。

如果实际负担超过这个限额,民众就可以抗租抗税,静坐示威请愿。

这让他发自内心地感叹道:

“当今皇上真是仁德,时刻关心小民生计。”

“就连抗租抗税,都会允许他们。”

“只是现在官员的考成主要看赋税,夹在其中实在为难……”

摇了摇头,觉得这条很难行,估计各地官府为了政绩不会允许佃农闹起来。

张溥也觉得这点有点天真,但他不能说皇帝的不是,反而得尽力补救,说道:

“我们雇工协会,会专门组建佃农协会,指导佃农抗租抗税。”

“争取让士绅的租税不超过限额,尽力调解争端。”

又说道:

“朝廷对官田只收三斗租税,实在称不上高。但是地主的私田最高能收一石,那就实在太高了。”

“我和顾校尉仔细商量过,认为最高八斗更合适。但是苏州的士绅,估计会不答应。”

“所以张某和雇工协会的兄弟,打算把租税超过七斗五升、也就是朝廷平均赋税三倍以上的地主,在舆论上定为劣绅。”

“帮助佃农控告超过一石租税的劣绅,把他们列入黑名单。”

“征收五斗以内,收到的租子不超过朝廷赋税的,才会定为良绅,在选举时为他们做宣传。”

“这样士绅多少会有点顾忌,不会太逼迫佃农,引发抗租抗税。”

曹文衡点了点头,感觉张溥这个做法很好。

有雇工协会在官府、士绅、佃农之间调解,确实能减少很多事端。

再加上雇工协会对士绅的制衡作用,所以他是越看这个协会越满意,打算推广到其他几府去。

——

同样对雇工协会很满意的,还有在暗中观察的刘理顺。

他在张溥率领雇工协会收割粮食、缴纳赋税后,就敏锐认识到雇工协会的意义:

这不仅是个互助组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官府治理地方。它完全能取代士绅的作用,甚至比士绅更合官府心意。

想着自己在涿鹿区推行的最高租税限额,时不时就有人违反引发争端。他觉得缺少的就是雇工协会,或者说佃农协会。

有了协会在其中调解,才能让官府当甩手掌柜,把精力放在其它方面。

“不过这雇工协会既有雇工又有佃农,甚至还有奴婢,以及篦头匠等个体经营者。”

“这影响力也实在太强了,应该按农工商行业拆分,分成三四个协会。”

“最好还纳入议会监管,对接议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

琢磨着雇工协会的用法,刘理顺觉得雇工协会应该拆分出佃农协会、奴婢协会、个体户协会,对应农工商和贱民。

议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也应该和他们对接,把这些协会纳入新的礼乐制度中来。

甚至,因为这些协会未来的影响力会很大,刘理顺觉得选举时也要考虑他们,避免某些人用协会操纵选举。

显然,他的心中已经认可雇工协会,并且纳入了自己设想的礼法秩序。如同张溥用雇工协会,重塑了苏州秩序一般。(本章完)


  (https://www.tuishu.net/tui/635748/21215410.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