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拔濮阳
当初秦军攻略东郡时,有意留下濮阳不攻,主要是为了与卫国维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争取卫国在结盟时,至少能取中立地位。但这次,卫国加入了诸侯合纵联盟,卫国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王翦调出东郡的一万士卒,主动向卫国发动进攻。
自从秦国占领了东郡后,魏国大梁地区与河内的联系已经中断,魏国想攻略河内,只能从邺城地区抽调兵力。广义的邺城其实是包括河内和河间的,在这两地失去后,位于漳水南岸的邺城已经没有多少户口,最多算一个大县,两三万户。从邺城征发五千士兵,已经无法选择精锐了。
但赵国向邺城派出了一万士卒,楚国也向邺城派出了数千人。如果是这样兵力分配,魏国显然将失去攻打河内的话语权。为此,魏王要求卫君将自己的士卒全部动员起来,派出二万人,算作魏国的力量,从而增加自己在联军中分量。
濮阳周围虽然是经济繁荣的地区,但人口也并不多,卫国在当时只能算是“千乘之国”,户口大约十万。派二万人出征也几乎抽空了国内“胜兵者”。由于卫国的魏国的附庸,魏王的征发令,卫国也不敢不执行。
王翦见卫国大兵外出,国内空虚,立即调集临近各县全部士卒,快速组成了一支远征军。按理,出境作战不在王翦这次作战范围内,他应该上报尉府,取得批准才能出兵。但王翦觉得机会稍纵即逝,只和东郡守、丞商议了一下,就一面向尉府报告,一面组织军队,前往攻打卫国。陶郡尉就没有这种积极性,他坚持按照作战命令,防御济濮之间。只要卫国不过濮水,就不要主动出击。
从长垣、平阳一线到濮阳大约一百五十里,主力是王翦从各城邑抽调的机动精锐一万人。之所以能够找到这么多“精锐”,主要原因是王翦在军中大量普及了弩兵,而减少了戈戟兵的数量。为了减少负重,还把随身携带五十支箭降到二十支。
长垣、平丘地区也会合称“长平”,百里距离内有户口一万多户,他们被全部征发。濮水、黄河之间有平阳城,范围一二百里,户口将近二万,被征发一万五千人。这些民军虽多,体力并不强壮,强者荷兵,弱者荷粮,以壮声色。
三四万人于数日内启程,王翦率领精锐一万人在前,平阳、长垣官员各率本部士卒随后跟进。王翦一路攻城拔寨,沿途卫国乡邑或不战而降,或一触即溃,不数日即挺进百余里,濮阳震动!
由于王翦攻势凌厉,一路势如破竹,濮阳城中还没有缓过劲来,王翦就已经杀到城下。卫君只余老弱妇孺在家,火急派人要将军队调回。但使者刚刚出发,秦军已经到达城外三十里。濮阳城内的宗亲、贵戚全都慌了手脚,匆匆忙忙逃出城去,到邻近的乡邑里避难。卫君见城内已无人防卫,也只得连夜弃城而逃。留在濮阳城中的千余卫人关闭城门,上城防御。秦军数万大军一拥而上,千余人完全无力兼顾,城池在第一波进攻下即被攻破。
当王翦他们占领了濮阳后,尉府的命令下来,同意他们主动出击攻打濮阳,灭掉卫国。王翦于濮阳城内接见了使者,当面发出文书:“濮阳拔”。
卫君匆匆渡过黄河后,藏踪匿迹走了二百多里地,十多天后才在汲城与联军相遇。这时,卫君一行只剩下十余人,都已经憔悴得脱了人形。
卫军立即报告了联军的将军。卫军出战,结果被秦人抄了家,这场仗只能用大败来形容。魏将派人化装乘船赶往大梁向魏王报告。
卫都濮阳被攻克的消息早已经传到大梁,魏王闻讯痛绝于地,半天缓不过来。他下令打听姐夫卫君的下落。大梁与濮阳交通阻隔,魏国只有派出间谍打探。间谍刚刚派出,汲城的使者已经到了。魏王得知卫君一家无恙,已经逃到了汲城,才算放了心。
联军打回濮阳,收复失地显然不现实。魏王命令联军继续向南拿下野王,将野王作为卫君的国都,整个河内的魏地都作为卫君的封地。
得知卫国失国后,联军已经无心恋战,他们借着河内各城的无政府状态,穿乡越邑,快速行军,直奔野王,再也顾不上攻城拔寨,也不打算分配什么利益了。
这时,卫军倒是联军中建制最完整、实力最强大的军队。他们在前部打头阵,一路急行,到达野王。这座曾经被白起攻占的韩国城池,在经历了蝗灾和疫疠后,两年都没有恢复过来。人口减少,田园荒芜,城池也显得破败。秦国官吏早已经被当地人杀掉,这里成为无主的自治之城,经常被四周的盗贼劫掠。卫君宣布在这里定都后,野王的邑民竟然欢呼起来——至少,小股的盗贼不敢再来骚扰了。
跟随卫君到达野王的有两万精锐,但人心浮动。大家都顾念家中的老小,心神不宁,对留在野王感到前途未卜。不过从野王到濮阳路途五六百里,就算走水路也需要好几天。如果距离近,可能几天就逃光了。
在北路攻势发动的同时,陈、蔡方向集结了楚军三万人,加上韩军万人和魏军万人,这里共有五万人。他们将沿嵩山脚下的南北大道,进攻荥阳,收复魏长城以外的区域;得手后,即进攻成皋,攻向洛阳。
荥阳、卷城一线属三川郡。他们在郡尉杨端和的指挥下,早早就开始了作战准备。成皋、荥阳、卷城一线,全部邑民都被动员起来,各自为战;精锐则聚集在几座重要的大城中。在后方,三川郡也组织了一支上万人的机动部队,控制于洛阳附近,准备随时支援。
经过十几天的准备,联军开始进军。魏长城外大量的城邑目前都被秦人占领,如管城、垣雍、修鱼等。联军攻打这些小城邑也费了很多时间。
等联军攻下这些碍事的城邑,终于开始向最重要的目标荥阳、卷城发起进攻。就在这时,魏王得到了秦军已经攻下濮阳的消息。本来,魏军是在沿济水沿岸摆出进攻架势,以牵制秦军兵力,让他们不能救援荥阳。但发现东郡主动出击,攻占了濮阳后,魏王突然失去信心,将兵力全都收缩回大梁,这大大减轻了荥阳的压力。
联军按计划包围了荥阳,隔绝了荥阳与成皋、卷城的联系,准备先拿下荥阳。
占领了濮阳的东郡军迅速回军酸枣,而三川军也出轘辕,向郑城方向出击。韩军也被迫收缩防线,集中力量守卫郑城。
魏、韩两军先后收缩,荥阳的联军被孤立出来。楚军只得让魏、韩军后退,保护自己的退路,攻坚的任务完全由楚军承担。
楚军的战术并不像中原各国那样,采用严格的方阵推进。他们更倾向于采用疏散的散兵阵型,利用单兵的优势。他们的戈戟柄一般采用竹子制成,比中原的木质柄要长、要轻,但相对软一些。这赋予他们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快的速度。在野战中,他们可以采用这一战术,灵活地转向敌军的薄弱环节,出奇制胜。在攻城时,疏散的阵型也让他们在前进的过程中较少受到箭矢的威胁。但楚军的战术决定了他们并不擅长于攻坚,他们一般是采用围困战术,用长期的包围迫使对方投降。
这对城高沟深、粮草充足的荥阳并不适用,特别是他们还有援军,而且楚军还远离作战基地。
卷城、成皋的秦军不断出击,骚扰、疲惫楚军;而东郡和三川郡的秦军则转向联军的后方交通线。东郡和三川郡的秦军兵力大致与魏军和韩军相当,双方都比较谨慎,各依坚固的城池进行攻防,互有胜负,但不足以打破僵局。
卫君进驻野王后,赵军、魏军与楚军相继退去。赵军退回邯郸,而魏军和楚军则向黄河岸边而来:他们渡过黄河,投入围攻荥阳的战斗。楚军转入成皋方向,而魏军则加入防御交通线的作战。
现在其他方向的作战都已经有了结果:赵军夺取了饶安,卫军占领了河内,秦军夺取了濮阳,只剩下荥阳城下的作战还在胶着。
随着寒冷的隆冬季节来临,双方只能暂停作战行动,各找城邑避寒。
韩国在嵩山脚下还有一处封地:市丘。联军屯兵于荥阳城下,距离市丘并不遥远。市丘君感到很不安,他担心钝兵于坚城之下楚军在久攻不下后,会转而进攻自己,以免空手而归。
市丘君手下有一名说客,是魏国人。他主动请缨,为市丘君游说楚王。市丘君自然求之不得。
说客到了楚都巨阳,见到楚王,道:“王约五国而西伐秦,不能伤秦,天下以是轻王而重秦。王胡不卜交乎?“
楚王曰:“奈何?”
说客道:“天下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王令之匆攻市丘。诸侯重王,且听王而不攻市丘;不重王,且反王之言而攻市丘。”
楚王当即下令,伐秦之战结束,各国归兵。
(https://www.tuishu.net/tui/599396/56799937.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