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山西商人
推荐阅读:炮火弧线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重生之资本传奇 小轩窗,玉珠忙
山西,执掌张家的张成均在收到韩爌从京城传来的消息后,终于松了口气,又忍不住叹道:
“看来这次没有性命之忧,但是免不了破财免灾。”
“你说你是做的什么事,怎么牵联进通虏案?”
一脸愠怒地看着一个族人,怪他险些把全族连累进去。
这个族人脸上满是晦气,解释道:
“谁知道王登库那么大胆,竟然做了建虏的奸细。”
“我还以为他只是在草原上有关系,这才托他把货卖出去。”
“谁知道他竟然卖给建虏,是和建虏贸易?”
张成均恨铁不成钢地道:
“你就不会动脑子想想吗?”
“草原上都被建虏攻占了,不卖给建虏他还卖给谁?”
“这件事说大了就是通虏,要不是皇上英明,连韩首辅都要受牵连。”
“你啊……”
恨恨地指着他责骂,对这件事多有后怕之意。
今年建虏西征横扫漠南草原后,朝廷下令断绝草原贸易。
因为宣大提督朱梅执行得好,山西经营口外贸易的商人虽然多有不甘,却只能听从命令。
不过还有些人,因为运去草原上的货物被建虏劫走,想办法挽回损失。
王登库就是其中一个,这人非常大胆,竟然在建虏那边找到了门路,把被劫走的货当成被卖出去。
然后又找到张家等大家族,把他们的货同样卖了出去。
张成均之前虽然觉得这件事里面有猫腻,但是因为张家这两年因为丢了长芦盐场控制权、遭受很大损失,所以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仔细查问。
谁想到王登库做的事情被锦衣卫查了出来,然后顺藤摸瓜,摸到了张家身上。
若非张家出过首辅,和当今首辅韩爌是姻亲,只怕涉案的族人早就被抓了起来,和其他通虏的人一起问罪。
现在皇上开恩,问罪是不必了,但是张家至少要出十五万石粮食,捐纳爵士爵位。
“十五万石,十五万石啊!”
“不够还得填补,张家要出多少钱?”
想起这件事情,张成均就感觉到心疼,恨不得把主持这件事的族人丢到监牢里。
不过这种事也只是想想,因为张家说到底也是首辅家族,怎么说也不能让家中出个通虏的人。
更别说一些官员得知此事后把事情引到韩爌身上,让韩爌的首辅之位都变得摇摇欲坠。
张家和山西商人这次能够脱罪,还是皇帝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大,影响朝堂安稳。
但是出钱粮是免不了了,否则皇帝撒手不管,这件事还得闹起来。
所以张成均指挥道:
“你去王家、马家,把两家的家主请过来。”
“还有清点一下粮仓,准备好十五万石粮食。”
“不够就准备采买,到时候几家一起。”
涉嫌通虏的不止是张家,王登库把很多大家族都拉了下来。
凡是去口外做贸易的,几乎都被牵连进去。
也因为他如此明目张胆,才被锦衣卫查了出来。
张家之所以受到瞩目,还是因为有人想把韩爌搞下去。
现在,张成均只能尽快捐纳,把这件事了结。
王家、马家的人来得很快,因为他们也关注着这件事。
看到韩爌的回信后,王家家主恨恨道:
“我就知道王登库那个人不靠谱,这次可是把山西商人坑惨了。”
“不过皇上让咱们捐纳,这数额也太高了。”
“听说苏州那边,只要有375亩地,交上3750石就能拿到爵士爵位。”
“能不能让韩首辅说说,降低一下数额。”
马家家主也是这个意思,认为十五万石太高了。
甚至觉得意思一下就得了,可以拿一千石捐纳公士民爵。
张成均也考虑过这点,解释道:
“捐纳爵士只是开始,说不定这些钱还不够。”
“毕竟皇上说的是让山西商人提供明年军费,可没有定下数额来。”
“咱们几家都是山西有数的巨商,只出十五万石还有可能不够。”
“说不定就要出二十万、三十万,后续还得追加。”
王、马二人仔细看着信,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张成均说的确实不假,明年他们要负责辽东战事的军费。
这可当真是没底的事情,说不定几家都要大出血。
马家家主说道:
“不能这样任由皇上胡来,需要定个数额来。”
“杂犯斩绞也就三百六十石,十五万石太高了!”
王家家主也不同意,认为这样还不如把犯事的族人交出去。
张成均急得向他们道:
“现在可不是赎罪的事情,是有人想拿这件事做文章,把韩首辅赶下去。”
“皇上是为了保住韩首辅,才把这件事压下来,让咱们捐纳赎罪。”
“如果咱们不做,锦衣卫把案件定下,朝堂上定有人发难。”
“你说没了韩首辅,咱们做生意转行怎么办?”
王家家主闻言默然,想到了现在的局面。
在皇帝用《盐业法案》建立盐业集团,整顿长芦盐场后,以前掌控长芦盐场的张家,生意就一落千丈,面临许多竞争者。
王家掌控的河东盐场现在还没改制,仍被控制在手里,但是朝廷的盐业专营政策未来定然会扩大实施范围的,已经戒严的山西也根本挡不下来。
所以两家才加大对草原的投入,意图通过越来越红火的草原贸易,弥补盐业收益。
谁料到建虏突然西征,草原贸易的投入,都被陷在里面。
这也是他们虽然知道王登库卖货的事情有蹊跷,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
如今被皇帝查出来做把柄,他们也只能自认倒霉。
张成均说了当下的局面后,又宽慰王家家主道:
“捐纳的钱也不是白白献上去,是能得到领地的。”
“我听说朱提督已经打算收复归化,到时候只要在归化建立都护府,咱们几家都能在草原上获得封地。”
“那样贸易起来就方便了,还能买武器建护卫队。”
“如果成了男爵养兵千人,遇到草原上想抢劫的部落,也有一战之力。”
这里面的好处,王家家主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就是不甘心把钱捐上去。
尤其是王家荫袭锦衣卫千户,转成爵位就是男爵,根本不需要再捐纳爵位。
马家家主就更不愿了,他在琢磨之后,指着书信说道:
“先别急着捐纳,信上说是让山西商人一起出力。”
“咱们只要找到足够的人,不一定要出十五万。”
“何况王登库那些人还要查抄家产,说不定从他们家里抄到的,就能满足明年辽东战事所需。”
张成均这下惊讶了,怀疑道:
“王登库这么有钱吗?”
“以前可没听说过这个人。”
马家家主嘿嘿笑道:
“王登库的钱不一定够,但是可以用其他人补上去啊!”
“我听说在张家口的靳良玉、范永斗等人,也和建虏有联系。”
“只要查出证据,就能把他们的家产抄出来。”
“范家可是张家口有名的大富商,已经传了七代。就算不如咱们几家,也差不了多远。”
“他们几家至少能抄出几百万两银子,足够明年的军费。”
一番话语,听得张成均心惊肉跳,认识到马家家主的狠辣手段。
范永斗等人是否和建虏有勾结,他们是不能确认的。但是只要把传闻的事情报上去,估计锦衣卫至少能从他们身上挂层皮。
那样他们的压力就轻了,明年不用出那么多钱。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张家口的商人把持口外贸易,和他们是竞争者。
如果能用朝廷力量把这些人打下去,他们就少了竞争者。
所以,三家很快决定,让锦衣卫抄捡张家口的商人。
不过,该捐纳还是要捐纳,张成均道:
“皇上让山西商人捐纳,咱们至少要拿个态度来。”
“王世兄有世职就算了,我这没世职的,必需自己花钱。”
“这有爵位的越来越多,今后没个爵位,都不好意思出门。”
王家家主嘿嘿一笑,抚须颇为得意。
他的祖上王崇古是隆庆和议的主持者,这件事颇得皇帝称赞。
如今王崇古不但被列入紫阁贤臣,王家荫袭的锦衣卫千户,也被确定为金吾卫世袭千户。
所以他丝毫不担心王家的富贵,因为他们已经被皇帝纳入新贵。
马家家主则有些晦气,因为他家里也没有世职。
如今听张成均的意思,是让他也要捐纳,这让他不情不愿地道:
“我还是再看看,十五万石实在有些紧。”
“如果能捐纳初等爵士就好了,只要三万多石,首付才三千多。”
显然,在皇帝允许苏州士绅捐纳初等爵士后,很多人更倾向这个。
只要捐上就能世袭,获得相应身份地位。很多人根本不在乎是普通还是高等。两者间的封地面积差距,现在还没有多少人放在眼里。
张成均劝了一会儿,见马家家主就是不愿花钱,也就只能作罢。
他之所以执意捐纳,是因为皇帝说了,可以让自己的祖父纳入紫阁贤臣。
到时候自己捐纳的爵位就不是买来的,而是获得祖荫。
所以他要捐纳的根本不是爵士,而是男爵之位。
这笔钱粮他同样打算分期付款,争取皇帝同意。
想到这里,他就忍不住看向王家家主,对自己祖父也有些怨念。
王家现在是真正蒙受祖荫,但他张家,却要因为祖宗出血。
皇帝向韩爌告诫的“不要学张四维”这句话,在他私下从韩家得知后,一直心里不安。
也因此他在丢失长芦盐场控制权后没敢闹,而是让韩爌介绍去草原做生意。生怕皇帝深究,把张家私自掌控盐场的事情问罪。
如今皇帝好不容易给了机会,他决定花钱也要让自己祖父成为紫阁贤臣,让张家蒙受祖荫。
不过,想到当年祖父的政敌张居正后人不花一钱,就获得了江陵郡公爵位。他心里的羡慕几乎要溢出来,怨念也更多几分:
但凡祖父当时留些颜面,就不会落得这个下场。
说不定就像申家、王家一样,被皇帝小惩大诫之后,就能获得爵位。
——
张成均的怨念,是因为不能直接成为新贵。
但是王登库等人,那就是心如死灰了。
在皇帝的命令下来后,他们的家族很快被抄捡,又查出了很多和建虏私通的证据。
而且还顺藤摸瓜抓住了几个通虏的军官,有宣大堡垒的守将,同样也有护军。
尤其是护军都尉沈棨通虏这件事,让宣大都为之一震,他们都没想到,堂堂护军都尉还有通虏的人:
“这可是护军都尉啊,能和总兵抗衡,再进一步就是巡抚和护军使,成为封疆大吏。”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竟然还要通虏?”
很多人都不愿相信这件事,但是看着锦衣卫查到的证据,却又不得不承认。
宣大提督朱梅更是心中后怕,因为他在前些日子,还曾想让沈棨去归化都护府担任护军。
如今看来幸好没提出,否则自己身上也会有通虏嫌疑:
“祖大寿通虏,沈棨也通虏。”
“袁崇焕当初到底做了什么事,又瞒了多少人?”
“他们这些议和的,果然都有通虏嫌疑。”
祖大寿通虏的事情,虽然朝廷小惩大诫,没有把祖大寿下狱问罪。
但是朱梅却知道,凭祖大寿私藏降虏的行为,定个通虏一点都不过分。
沈棨则是袁崇焕议和的执行人之一,当时朝廷没查到什么,只是把人从辽东调出来。
没想到建虏打到草原后,他又被抓到了尾巴,确实和建虏私下有联系。
这让朱梅彻底消去了自己从辽东调出来的怨念,知道朝廷把他们调出来一点都不过分:
袁崇焕私自议和时确实有通虏行为,他们这些和袁崇焕有关的人,只是被调出来还是保护了他们。
如果不是沈棨死性不改又和建虏联络,或者当初调出来后再调得更远些。估计他通虏的事情也不会被查出来,就像去云南追随袁崇焕的那些人一般。
如今,沈棨被查出来的后果就知道由他们承受了,他和祖大寿这些和袁崇焕有关的人,必须要拿出实际行动向朝廷表忠心。(本章完)
(https://www.tuishu.net/tui/635748/21215375.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