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书网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732章 朱亨嘉的野望

第732章 朱亨嘉的野望


郑家船队在苏州的展出,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此之前,这些江南士绅根本没有想过,被他们视为土包子的郑家,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实力。

尤其是俘获的荷兰战舰、还有被徐霞客宣扬的航海图,无一不代表着:

郑家在南洋取得了与荷兰人同等的地位。

难怪皇帝都要封郑芝龙为伯,还给一众海盗首领封爵,不然这些人不会把新江南等地轻易让出来。

“这个郑家,如今可是了不得。”

“他们打败了荷兰人,已经成为东南一霸。”

“幸亏皇上早早招安,让他把新江南让了出来。”

一位参观的苏州士绅感叹道。

另一人经营海贸,更是佩服地道:

“皇上深谋远虑,明见万里。”

“若是郑家还占着东宁,只怕有可能势大难制。”

“但是皇上从陕西移民把东宁岛占下来,郑家就算是海上霸主,也难以掌控整个东南。”

“不然郑家为何放着好好的陆地不去,只能去婆罗洲这个海岛开藩?”

这人说起皇帝,就掩饰不住佩服之意。

只有他们这些熟悉海上事务的人,才更明白皇帝是何等深谋远虑。

别说郑芝龙只是打败了荷兰人,就算他把荷兰人的势力吞并了,也只能成为海上霸主,却难以对大明造成祸患。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东宁岛。朝廷掌握着这个岛,就能控制南洋到东海的航线。

难怪皇帝把东宁岛划为太子领地,实在这个岛对东南海洋太关键。

其他苏州士绅听着他的解说,对皇帝的认识更深起来。

这样一位深谋远虑的皇帝,自己再抵抗下去还有意义吗?

谁知道皇帝还有什么后手?就像苏州现在仍在罢工的工人。

这些人想到苏州现在拥堵恶臭的现状,就是皱眉不已。

谁也不愿意家乡变成这个样子,无奈那些奴婢的要求太过分。

这些贱奴想和主人平起平坐,他们可不愿意。

只是,听着郑家等福建水手谈论南洋的富庶,还有谁谁谁立功获得了爵位,或者走通了新航线发了财。

这些人对他们能在南洋自由往来贸易,都是羡慕不已。

有些人甚至琢磨着:去南洋后要不要转而做海贸,而非苦哈哈地开荒种地?

在商业氛围异常浓厚的江南,经商并不怎么受到歧视。很多大户人家,都有商业资产。

尤其是当今皇帝提倡四民皆本,并认为士人来自农工商、要经营农工商业后,商人的地位就更高了,也可以成为士绅。

张溥等士人更是带头办企业,兼具士人和商人两重身份。

如果再算上他家中拥有的土地,更可以说兼有农民身份。

算上如今带领的雇工协会,张溥还有了工人身份,兼具士农工商四民身份——

这样的人在选举时归于哪一类,也是刘理顺如今思考的问题。

他在摸索新的选举方法,争取让议会尽可能地表达民意。

当然,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现在的刘理顺,更关心地是自己的新区,有没有都置换为官田:

“皇上已经允许,在吴淞江两岸建立新区。”

“新区一共有三个:苏州府吴淞江所改为的吴淞区,宝山所改隶松江府改为宝山区,以及上海县改为的上海区。”

“吴淞区和宝山区的荒地多,土地都置换成官田。”

“上海区则允许有私田,甚至用上海的官田和吴淞、宝山换。”

“皇上打算用这三个区试验一下,哪种办法最适合工商业发展。”

“这三个区的定位,都是工业城市。”

这是朱由检对刘理顺的设想做出的批复,实际则要更复杂些,因为涉及到行政区划调整。

三个新区将以方便交通原则重新划界,大体以吴淞江为界,西面、北面归吴淞区,东面归宝山区,南面归上海区。

还有就是新区的防务,将归横海卫改为的羽林后卫负责。这个卫是亲军卫所之一,属于太子十卫。

南京卫率府的官员,以后会常驻在这里,帮皇室掌控新区——

可以说,朱由检在规划新区时,已经认识到新区的潜力。完全把新区当成后世的上海规划,从源头上掌控这里。

为此,他还以横海卫缺编为由,把吴淞江所和宝山所并入羽林后卫,在军事上掌控此地。

刘理顺更是他派出的重将,用这个自己登极后亲自捡拔出的状元,帮自己建设、掌控好新区。

为此,刘理顺可谓殚精竭虑,甚至破了不在考试前见考生的规矩,调解张溥的雇工协会和苏州士绅的争端。

这些苏州士绅在看到郑家规模庞大的船队、以及郑氏族人的豪富后,很多家族已动了心思,打算派族人去海上经营商业。

那些原本就做海贸的家族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在看到航海图后如获至宝,打算去更远的南洋,扩大自家产业。

原本虚幻的南洋,随着郑家船队的到来变得清晰起来。

很多江南士绅都认识到:海外天地广阔,一切大有可为!

这让他们的态度更加软化,在刘理顺这位状元主考官的劝说下,很多人配合上交了官田、捐纳爵士爵位。

释放奴婢的事情也有了转机,很多家族为了开发海外领地,直接向家中奴婢许诺,只要随着他们去海外开藩,在海外当他们的军民户,就可以直接成为公民。

而且公民身份还不止有一种,他们在成为大明公民的同时,还能成为藩属国公民。

如果在开藩时立下功,甚至能成为世袭军士,作为他们的世官——

在海外,世袭军士的地位相比中原要高一些。

因为世袭百户等世官,能转为世袭爵士。

所以世袭军士在这些封地贵族麾下,地位就相当于以前的世官。

这些在海外能建立一到数个百户所的世袭爵士,打算将家中有能力又忠心的世仆,转变为自己的世官。

雇工协会的吸引力,也因此变得大减。新投奔的奴婢越来越少,甚至有一些奴仆回去。

张溥对此也没有阻拦,因为他也没打算一直在雇工协会干下去。

在经过初期的激情后,变得越来越庞大的雇工协会涌现出了不少能人。其中就有一些对张溥领导雇工协会有非议,认为他不是雇工或奴婢,最多是母亲曾做奴婢而已。

张溥懒得和这些人计较,在刘理顺劝说下把心思转到科举上。很快就按雇工协会的集议决定,和苏州士绅达成协议复工。

持续多日的罢工,终于宣告终结。

——

“未竟全功,略有遗憾。”

“不知道我在将来,会不会因此后悔。”

看着欢天喜地的雇工,张溥感叹道。

本来以他的性子,是想逼苏州士绅答应自己提出的所有条件的。

但是雇工协会的一些人骨头却有些软。有些人在见到自己以前的主人后,根本没胆子斗争下去。

最终八小时工资制、技术等级工资制、终身雇佣制等都略有打折,增加很多有利于雇主的条款——

例如雇主在付出违约金的情况下,可以强行辞退终身雇工。还有技术等级评定,应该有雇主一方的人参与评审。奴婢转为雇工,也需要出更多的钱赎回身契……

这都是让张溥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因为很多雇工,已经不想再斗下去。

出身奴婢的他们,对于能争取到雇工身份已经心满意足了,根本不想再为了雇工权益斗下去——

大明的雇工,尚未完全觉醒。

他们拥有的力量,也远远达不到抗衡雇主的地步。

带着这个遗憾,张溥辞去了雇工协会的会长职位。

但他作为雇工协会的创建者,还是被授予终身总顾问的身份。

他摇着扇子和苏州士绅斗争的形象,也在民间被广为流传。以至于很多社团都设立了顾问一职,聘请士人担任。

这些人大多学张溥拿着折扇,又被称为“白纸扇”。是社团里的军师,多有讼师、税务师身份。

大明的社团,也是最遵守税法的群体之一。他们平时胡作非为或许有当地官府庇护,但是偷税漏税,却会惹来太府寺税务总署的注意。

这个直属于朝廷户部的衙门,根本就不顾忌地方的弯弯绕绕。同卫尉寺合作建立税警总队的他们,对查获偷税漏税的窝案非常卖力。

所以大明的工会等社团,喜欢聘请税务师做顾问。避免在税务上出现纰漏,惹来税警总队注意。

纳税和服役这两大义务,也逐渐成为大明的共识,甚至形成了鄙视逃避义务者的风气。

雇工协会现在就有这个苗头,很多奴婢为了获得公民身份主动参军,加入新区特设的工程营。

他们只需要在里面干三年,就能获得公民身份。原本和主家的纠纷也会有护军帮忙解决,约定分期付款,逐渐拿回身契。

甚至还可以在雇工协会担保下从四海银行贷款,直接赎回身契。

很多奴婢因此脱离了贱民身份,对此喜极而泣。

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区建设,让新区获得了第一批常住的居民。

刘理顺对此是欣喜的,放心地把事情交给负责工程营的顾炎武后,去南京主持乡试。

江南乡试的时间也终于定下来,时间被定在十月下旬。

那时各地的乡试成绩都会出来,南方各省的秀才,也有足够的时间赶到南京参加明法明算乡试。

对此,整个江南的人,都是松了一口气。

这次苏州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担心发生大变。

如今和平解决,让人怎不欢喜?

以至于女工协会举办赛脚会时,很多苏州士绅都一同参与。以整个苏州的名义,为皇帝选出美人送过去。

整个苏州上下,重新恢复了安宁。士民有得有失,但都有所收益。

——

不过对靖江王来说,那就只有失了。

尤其是负责开藩的靖江王世子朱亨嘉,在得知皇帝许诺给澜沧江三角洲被江南士绅夺去后,气得连摔了几个瓶子,大骂皇帝无信、江南士绅不义。

他为了开辟靖江王国远赴海外,在这个荒蛮之地扎下根基。

没想到刚要有所收获,最肥美的一块地却被他人夺取: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京城的小皇帝是不是拿我当猴耍,孤王听他的命令去江南招揽人,没想到却连封地都被他人夺去。”

“有朝一日,我定要这些人好看。所有欺凌本王的,都要付出代价来!”

愤怒的声音根本就没遮掩,很多人都听得一清二楚。

这些人不知道自家世子是想让江南士绅付出代价、还是让皇帝一起付出代价,如果是后者的话,意味着靖江王世子很有可能要谋反。

一些人开始害怕起来,就连朱亨嘉的亲信孙金鼎,此时也急忙道:

“世子爷慎言!”

“难道您忘了那一位?”

“我在江南的时候,可是听有些人提到,应该按嫡长房继承制,让那一位即位。”

这让朱亨嘉怒气更盛,愤怒地大声嚷嚷道:

“什么是那一位?”

“王位就是我和父王的,京城的小皇帝都认的。”

“什么嫡长房继承制,那些都是狗屁!”

这番话更是口不择言了,一方面以皇帝的认可为底气,却又轻蔑地加个“小”字,显示对皇帝的不在意。

另一方面又公开否认皇帝和群臣制定的嫡长房继承制,对继承礼法表露出不以为然的态度。

简直是自相矛盾,只选对自己有利的地方。

但是靖江王府的人,对此都习惯了。他们都知道自家小王爷,就是这样的人。

孙金鼎熟知他的秉性,劝说道:

“若是江南的士绅支持朱亨歅,终究是个麻烦。”

“请世子爷暂且忍耐,不和他们较劲。”

“皇上也许诺了,靖江王国的封地是方千里,安南、占城的地,都由王爷任选。”

朱亨嘉“哼”了一声,对此默认下来,面上却仍旧不满地道:

“什么任选?”

“最好的一块地都被夺走了,我还能怎么选?”

“将来有朝一日,我定要夺回封地,让所有人都正视靖江藩。”(本章完)


  (https://www.tuishu.net/tui/635748/21215402.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