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书网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712章 团结就是力量

第712章 团结就是力量


“子曰:学不可以已。”

“不知礼,无以立。”

“今日我就为诸位讲解礼法,让大伙儿知道什么是公民的权利。”

距离吴家不远处的空地上,张溥拿着铜喇叭,向聚集的人群大声道。

这么多日的示威,让吴家成为了苏州甚至江南的风暴中心。每日都有人过来,同样有人离去。

苏州那些蓄养奴仆的大户,这些日子是威逼利诱,约束自家的奴仆不要闹事。

张溥则用报纸吸引各地的奴仆和正义之士前来,而且还亲自授课,讲解各种道理。

今日他就讲到了礼法,向众人大声说道:

“什么是礼法呢?就是礼仪和法度。”

“它是一种秩序,可以用来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

“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礼法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当今圣上重制礼乐,就是为了让生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得以安居乐业。”

把《礼记》中的话语尽可能直白地讲述,张溥又指着一人举例道:

“说得虚了可能有人不明白,咱们就说点实在的。”

“例如你张三,租种了吴家占据的十亩官田。”

“那么你的身份、还有你子孙的身份,是良民还是奴婢呢?都得用礼法定下来。”

众人听得哈哈大笑,张三却挠着头大喊道:

“先生,那我是良民还是奴婢呢?”

“我可从来没卖过身,但是从我爷爷开始,他们就说我家是佃仆。”

“现在我种的田、住的房子,他们都说是主家的。”

“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头?”

一番话说得众人心有戚戚,很多人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这些人有的是自己卖了身又不想继续做奴婢的,也有人的身份是祖上传下来的。

有些人甚至早已脱离主家发家,身份却仍是奴婢,财产有可能被主家夺过去。

这些特别有钱、或者一无所有的人,是这次抗争的主力。

他们迫切想要改变当前的局面,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

张溥听着众人的声音,大声喊了几句,方才让他们安静下来,继续道:

“良民还是奴婢,要由礼法而定。”

“但是你张三我可以肯定,绝对不是奴婢。”

“因为他吴家根本没有爵位,也没有人做到三品以上大臣。”

“他们根本没有役使奴婢的资格,一直都在触犯《大明律》。”

这番话说得斩钉截铁,张三激动地大声吼叫起来。

很多人想到自己主家的情况,纷纷大喊着自己的主家也不是官。

远处听到的吴世睿则是脸色发白,很多缙绅也脸色铁青。因为苏州这边根本没有贵族,三品以上的大臣也寥寥无几。

按照张溥这个说法,那就是他们蓄奴就在触犯《大明律》,犯了私役奴婢之罪。

王时敏同样脸色不好看,因为他爷爷是首辅,他却只是承蒙祖荫的尚宝司卿,官位只有正五品,同样没有资格用奴婢。

这让他盯着旁边的苏州府推官黄道周,逼问道:

“黄推官,这张溥如此大放厥辞,你就不管管吗?”

“这番话若是传出去,整个苏州就乱了!”

黄道周却不理他,而是想着京城发来的旨意。

从最新拟定的礼法条文看,朝廷那边的态度,已经基本定下了。

没确定的只是细节,朝廷让苏州府做试点具体商议。

张溥显然也知道了这些,所以今日大谈礼法,向那些佃仆表明,他们不是奴婢。

很快,他就会按照皇帝的命令组建雇工协会,把这些奴婢、或者说雇工组织起来,和这些缙绅商议。

黄道周对此是赞赏的,因为他幼年家贫、甚至连老师都请不起,自然不会倾向大户。对某些大户吃饭穿衣都要使用奴婢,内心鄙视无比。

再加上他很欣赏张溥,对王时敏的话,自然是充耳不闻。

若非身为官员不便乱说,知府寇慎又让他陪同这些人。只怕黄道周早就走到张溥身边,和他一起面对奴婢。

远远地,黄道周又听到张溥声嘶力竭的声音:

“《大明礼法公约》,就是天子和万民共同约定的礼法。”

“不但万民要遵守,天子也要遵循,更别说官吏缙绅。”

“只要遵守礼法,就没有人能动我们。”

众人大声欢呼,士绅们则脸色数变。

之前他们对重制礼乐也是支持的,甚至还盼着朝廷来苏州建议会。

哪想到如今议会还没建,国会筹办处拟定的礼法就落到他们头上。

这让一些人愤愤道:

“什么万民公约,分明是朝堂上几个大臣定的!”

“还有这些泥腿子,竟然也配谈礼?”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才是他们认同的。

这些奴婢想靠礼法受到保护,在他们看来根本就是笑话。

黄道周听得不快,不愿和这些人待在一起。

拂袖离开之后,他走到旁边知府歇息的凉亭,禀告道:

“寇公,苏州府的大户,看样子不愿主动释放奴婢。”

“要不要把他们请来训话,宣示朝廷旨意?”

知府寇慎摇了摇头,说道:

“暂时还不用急,先让他们斗一斗。”

“朝廷只定了纲要,却没定下细节。”

“有关奴仆的事情,要等他们和张溥商议出结果后,官府调解即可。”

“现在本府担心的不是这件事,而是朝廷要收回官田分配给佃农。”

“这些田地都在各家大户手里,如何收得回来?”

黄道周闻言也不知如何是好,因为苏州的官田早已和私田一样在流转。朝廷强行收回,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夺缙绅的田。

但是这些田又本就属于朝廷,现在收回来又似乎理所当然。

这让他只能感叹事情的复杂,想着上任时拜过的城隍庙,还有三法司悬挂的海瑞画像,说道:

“海公曾经说过,若有产业上的疑难案件,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

“这大户人家就是把田地收到只有一百亩,也能耕读传家。”

“但是小民从官府租种十亩地,就能维持一家的生计了。”

“下官以为当按朝廷规定,把租种官田超过一百亩的,收回重新分配。”

寇慎微微点头,又想着自己治政的经验,感叹道:

“一百亩还是太少了,若是限额增加到三百亩就好了。”

“苏州这边大多数人家,都没有三百亩土地。”

“限额定在三百亩,当能让大多数人遵循。”

昔年苏州大水,漕粮无从获得。是他规定“三百亩以上纳米,三百亩以下折银”,让苏州民众顺利渡过灾年。

所以他对苏州有多少三百亩以上的家族很清楚,认为完全能强迫这些人把田地交出来。

黄道周对此也有些认同,说道: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那是适合五口之家的情况。”

“如今人口多的家庭普遍有十几口、几十口,又不方便单独把某个子孙分出去。下官也以为三百亩耕读传家更合适。”

“不如寇公召集一次集议会,以苏州官员的名义,向朝廷提出建议。”

寇慎眼前一亮,说道:

“如此甚好!”

“咱们苏州府的官员共同署名,向朝廷提出建议。”

当日就召集苏州府集议会成员,举行一次会议。然后以全体苏州官员的名义,请求朝廷稍微放开限制,把租种官田的限额,增加到三百亩土地。

为了尽快传到朝廷,寇慎作为主官,拿着各人署名的奏疏拜访苏松监督太监。打算借助内廷的信鸽,把奏疏送到朝廷去。

不过他刚刚把奏疏交给苏松监督太监张彝宪,就听到有人匆忙来报一个消息,吓得他险些跌倒在地:

“张溥遇袭,什么时候的事情?”

“是什么人做的?张溥现在怎么样了?”

前来报信的小太监道:

“就是刚刚的事,听说是苏州打行的人做的,还砸了《明报》报社。”

“幸而张先生带了火铳,没有受到伤害。”

“就是报社被砸、人也受了惊吓,如今群情激愤。”

寇慎听到人没事,不由松了口气。却听到苏松监督太监张彝宪,阴恻恻地说道:

“苏州打行?当年打死缇骑的是不是有他们?”

“后来拿出五个人顶罪,张先生还为他们写了《五人墓碑记》。”

“怎么如今这些人竟然去打张先生?如此忘恩负义!”

寇慎听得额头冒汗,急忙解释道:

“颜佩韦等五人是寇某亲自抓捕审讯的,他们确实参与其中,并非受雇佣的打行中人。”

“张溥遇袭之事,本官一定严查,给公公一个交代。”

张彝宪想着如今苏州的锦衣卫都不敢出门的情况,重重一拍桌案,厉声呵斥他道:

“不是给咱家一个交代,是给张先生交代。”

“你要知道,张先生是陛下那里的红人。”

“他要受到伤害,你们都吃不了兜着走!”

寇慎连连应是,表示一定会把苏州打行的人缉捕过来,查明事情原委。

张彝宪闻言讥讽道:

“你们要抓捕谁?难道再抓几个替死鬼?”

“这苏松一带打行横行的事情,连皇爷都是知道的。教皇爷书法的董先生,家里就曾被恶少打行所抄。”

“我看苏松这么乱,就是因为没有卫尉署。”

“不如寇知府和咱家联名上奏,申请成立苏州府卫尉署,在各县成立治安衙门。”

寇慎闻言一怔,没想到张彝宪这么不给面子,此时突然发难。

他身为一个文官,当然不可能和太监联名上奏的,更何况是请锦衣卫到苏州。

不过苏州打行的事情传到皇帝耳朵里,让他都很是意外。这让他觉得必须要给出个交代,不能再只用几个人顶罪。

作为苏松监督太监,张彝宪有责任监督苏州官吏,甚至列席各级集议会。但是除此之外他一点权力都没有,根本动不了任何人。

寇慎自忖行得正坐得直,对张彝宪进谗言也不畏惧,推脱了张彝宪联名上奏的邀请后,很快离开了这里。

他需要尽快把张溥遇袭、报社被砸的事情查清,避免苏州矛盾激化,发生更大的乱子。

张彝宪在寇慎离开后,气得一脚把椅子踢翻在地。

他这个苏松监督太监相比以前的苏杭织造太监,当真可以说是憋屈无比。地方上的事情都不能插手,只有监督权力而已。

在苏州这个缇骑不得出门的地方,他连外出都要小心翼翼。

所以在张溥找上来时,他选择大力支持,希望能打破当前的局面。

如今看来,张溥果然是有用的。他可不能让人把张溥给害了,让苏州再次变成一块铁板。

想着张溥遇袭的事情,张彝宪道:

“把皇爷赐下的火铳和弹药拿出来,都给张先生送过去。”

“再选几个孔武有力的锦衣卫穿便衣,前去保护张先生。”

“若是张先生出了事,咱家饶不了你们。”

颐指气使地下了命令,当即就有小太监,带着锦衣卫和火器出去。

张彝宪自己则添油加醋地写了密奏,狠狠地参了寇慎一本。不过他也没敢耽误正事,把寇慎等苏州官员的奏疏,同样传了过去。

不知这件事的寇慎,在离开监督衙门后就唤来已经下班的黄道周等官员,一起前往张溥家中慰问,查探事情原委。

此时张溥家中,已经聚集了很多闻讯前来的人。甚至有一些奴仆出身的武官,主动前来守卫。

张溥怒火升腾、又深受感动,声音嘶哑地道:

“诸位,今日张某遇袭,是因为某些人怕了,他们害怕咱们团结起来的威力。”

“张某就用从军中学到的一首歌,唱给各位共勉。”

举起扩音喇叭,大声向众人唱道: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简单有力的歌声,让众人很快随之而唱。感觉似乎有一种力量,随着歌声在胸中涌起。

寇慎、黄道周等府衙官吏到来的时候,正听到众人齐唱:

向着侵略奴役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

一时间深受震动,竟而不敢上前。(本章完)


  (https://www.tuishu.net/tui/635748/21215422.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