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科学和舆论的力量
推荐阅读:炮火弧线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重生之资本传奇 小轩窗,玉珠忙
张溥身为苏州人,对苏州的赋税更为熟悉。
他见曹文衡陷入思索之中,继续道:
“若是国初之时,说苏州重赋还情有可原。”
“当时官田租税每亩五六斗,加上耗羡几乎接近一石,那当真是重赋。”
“但是自从宣德皇帝降低赋税、苏州府的官田民田又改为官民一则后,官田租税已大大减轻,几乎与民田无异。”
“曹公说说,现在苏州府的赋税,还能称得上重赋吗?”
曹文衡叹了口气,说道:
“苏州的赋税,相比其他地方是更重。但是连十一税都达不到,怎么能称不上重赋呢?”
“不过这税收之事,远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本色折色就不说了,除了正税之外,还要加征耗羡。”
“投献、诡寄、飞洒等事,更是屡禁不绝。”
“朝廷的税款不能少,地方衙门急了,便只能向缴纳赋税的小民加税。所以他们的税是越来越多,以至难以负担。”
叹着民众的艰难,曹文衡感觉平均亩产和赋税就是算出来了,意义也并不大,实际不可能这样征收。
但是张溥却觉得,这个意义很大。也是他从皇帝那里,再一次认识到科学的威力。
从平均亩产和田亩数量上,皇帝估算出了大明的赋税潜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分析是因为哪些因素,让朝廷收不到这么多税。
张溥之前一直在为苏州重赋而不平,但是在和皇帝探讨后,才知道根源不在朝廷。苏州府佃户每亩缴纳的八九斗、甚至一石多的地租,大部分是被地主拿去了。
想着自己和皇帝探讨的方案,他向曹文衡道:
“投献、诡寄等事,以前难以断绝,以后就不一样了。”
“朝廷废除优免,就是断绝逃避赋税的根源,让所有的官民田土,都要一体纳税。”
“官府只要丈量出土地面积,再按田地肥瘠定下科则,就能向所有田主征税。”
“苏州府以前的黄册上有929万亩土地,姑且按这个数字、以平均亩产2.6石估算,官民一则全部征收十一税,那就是241万石。”
“曹公说说,这个数字能不能向朝廷交待?小民会不会欢喜?”
241万石,比现在苏州府的夏税和秋粮加起来都多,朝廷那边当然能够交代。
至于小民,他们如果只需要缴纳二斗六升就能分享其余收获,估计会高兴得直喊“青天”。
然而曹文衡却听得脸色数变,因为他从张溥的话语中,感受到深深的寒意:
张溥在计算的时候,丝毫没考虑到地主。
如果这是皇帝的意思,那意味着他就是把苏州的大户全部清理掉,皇帝也根本不在意。
难怪张溥敢鼓动奴仆,甚至不在意是否发生奴变。
打了几声哈哈,曹文衡顾左右而言他道:
“这除了田赋正税之外,还要征收耗羡、白粮、辽饷等加派。”
“现在增设军民户以后,如果军民户不愿服兵役,还要缴纳免役钱。”
“这苏州府的各种赋税加起来,超过250万石,241万石是不够的……”
张溥听得不耐烦,用扇子敲着手心说道:
“十一税就是新的一条鞭法,也是最高限制。”
“皇上明确说过:各地农业税收比例最高就是十一,达到十一之后,其他任何赋役都不能再征收。”
“曹公所说的各种加派,都包含在十一税里面。”
“如果把十一税全部交上去都不够,朝廷会予以减免。”
“学生身为苏州人,也会一并上疏,断不让曹公为难!”
说着,张溥又盯着曹文衡道:
“我说这些,已经够推心置腹了。”
“如果曹公还下不定决心,有些事张某就只能自己办。”
作势就要离开,曹文衡急忙拉住他。
觉得若是让这个人胡来,估计会搅得苏州大乱。
如果有可能的话,他恨不得拘住张溥。但是想到苏松监督太监的警告,他只能向张溥道:
“本官也知道西铭先生说的有道理,但是苏州府实在不能乱。”
“更别说现在正在征收夏税,那些大户人家恼了使坏,整个江南的官员都要担责任。”
张溥对此嗤之以鼻,向他道:
“苏州府的夏税才多少?五万三千石而已。”
“折银后不到二万两,需要起运的才一万三。”
“曹公可别说你连这点银两都没有,我可是听说苏松海关的税收,巡抚衙门在分着一份。”
“你把这个银两垫上去,还担心苏州府的夏税收不上来?”
(书中采用《明代整理与研究》的数据,里面有详细的夏税、秋粮、起运、留存、折银、户口、田亩等数据)
曹文衡听得苦笑,知道江南的事情,都瞒不了张溥——
不管是从皇帝还是其他渠道得知,这个办报的人,消息是真厉害!
江南巡抚衙门从苏松海关分润税收这件事,是经皇帝特许的。
因为在实行分税制后,南直隶各府都被划为二级财政,直接上缴朝廷。
南京朝廷的花费,由朝廷从南直隶税收中划拨。
江南巡抚衙门本来也应如此,但是在曹文衡请求下,皇帝允许他从海关税收中分润一些收入,作为巡抚衙门开支。
这是出于让江南地方机构配合缉私,也是为了鼓励江南海贸发展。如今江南各地的航运公司股份,也是由巡抚衙门和卫所一起掌管。
所以曹文衡这个江南巡抚是不缺钱的,甚至可以说很富裕——
垫付一万多两税收,简直轻松无比。
被张溥点出这点后,曹文衡只能道:
“夏税折银后是不多,但是秋粮那二百万石可是太多了。”
“折银后也要百万两,巡抚衙门不可能垫上去。”
“这眼看秋粮已经种下,可不能够耽搁啊!”
“万一误了农时,秋天拿什么缴税?”
张溥信心满满,说道:
“秋粮既已种下,就不用太过担心。”
“至于秋税征收,那就更不用担心了。”
“难道曹公以为,学生在乡试前解决不了这件事?”
回来的目的就是参加乡试,堂堂正正地获得举人、进士身份。
为此张溥私下里数次拒绝皇帝赐他元士身份,还拒绝以太学生身份参加顺天乡试,而是返回江南。
为的就是堂堂正正地走人们认可的正途,让自己的履历无可指摘。
所以他是不可能为了其他事情耽误乡试的,这件事必然要在乡试以前解决。
曹文衡知道他的情况,再看着他自信的目光,终于点了点头,答应配合行事。
——
得到江南巡抚曹文衡的支持后,张溥很快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先是巡抚衙门的官兵出面,保护住了吴家。
然后在聚集的奴仆将要被官兵驱散时,张溥带着自己的弟子,站出来大声说道:
“静坐示威,是皇上给天下人的权力。”
“难道吴家就一手遮天,我们连静坐都不行?”
曹文衡站在后面,闻言呵斥他道:
“张溥,不要聚众作乱。”
“皇上是允许静坐,但那些静坐的可都是士人。”
“而且三个月前,刑部和卫尉寺、太仆寺就联合下发了公文,要求静坐示威必须提前向官府报备,而且不得影响交通出行、更不能闯入私人住宅,否则可以驱散。”
“你们现在堵在吴家门前,让人家连门都出不去。本官可驱离你们,不服者全部抓起来。”
一番话声色俱厉,而且有理有据。吴家的人都大声交好,聚在这里的奴仆则退缩起来。
毕竟眼前的人可是巡抚,他们担心事情闹大了,巡抚以作乱为名把他们抓起来。
这时就显出张溥的作用了,他指挥众人向后退了几步,留出一条四米宽的通行道路,向曹文衡道:
“曹抚台,这样总可以了吧?”
“至于报备的事情,我早已派人告知巡抚衙门了。”
“现在我们就在吴家门前静坐,让吴家给出个交代。”
“不把张峣放出来,这件事就不算完。”
指挥众人坐下,自己和弟子坐在最前。
其他人看着他们的样子,同样纷纷坐下,把农具放在地上。
曹文衡建祠暗暗点头,心中可以说松了一口气。知道这些人既然愿意放下器械,说明没有作乱的打算。
不过他还是严正警告道:
“静坐示威,不得携带武器。”
“今日念在你们不知,本官暂不追究。”
“你们选几个人出来,把农具都带回去。”
让这些奴仆选几个认识的人,把农具携带回去。
然后让衙役拿着绳子,拉出了一道封锁线。
静坐示威的人都在线后,仍旧坐在吴家门前。
这下吴家的人看傻眼了,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样下去,静坐是要长期化。
难道他们吴家就要一直面对这些人,任由他们坐着?
吴世睿急得走出宅院,气愤又焦急地说道:
“曹抚台,为何不把他们抓起来?”
“这些人围着吴家闹事,意欲图谋不轨。”
“抚台万不可放任,任他们欺压良善啊!”
曹文衡目光冷峻地看了他一眼,甩袖呵斥他道:
“就是你惹出的事情,给本官带来麻烦!”
“说一说,张峣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打算要怎么办?”
吴世睿闻言一怔,万万没想到巡抚竟然不是来解救吴家的。这让他看了看门外的张溥,又看了看曹文衡,想到了张溥所说的向巡抚衙门报备一事。
这让他气得大叫道:
“原来,原来……”
“你们串通好的……”
气得险些要跌倒,心中又惶恐害怕。
因为他知道一个巡抚的权力有多大,如果这个巡抚要动吴家,对吴家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不见申家都被这位巡抚整治了,申用懋带着全家跑出去。
那可是首辅家族,远比他出身的吴家更高贵。也就吴家的姻亲王家,才能与之相比。
想着舅舅王时敏,吴世睿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又写了一封信送出去,让舅舅快点过来。
王时敏在得知张溥和外甥对上的时候,就急匆匆地赶过来了。
从京城回来的他,远比外甥知道张溥在京城的影响力。
那可是连温体仁都需要正视的存在,他外甥一个乡间的年轻人,哪能与之相比?
来到吴家门前,他就看到了在衙役拉出的警戒线之后,静坐着的张溥等人。在拱手没有得到回应后,王时敏压着怒气,询问扑过来的外甥道:
“怎么回事儿?”
“你怎么和他对上了?”
吴世睿见到舅舅来了,像是找到了主心骨。
带他走到家里,把张溥强索张峣等事,添油加醋地哭诉了一遍。
还小声说出他的猜想,认为巡抚曹文衡和张溥有勾结。
王时敏没好气地说道:
“勾结个屁!”
“你和张溥之间,是人都知道怎么选。”
“就是你舅舅我和张溥起冲突,都没多少胜算。”
“你当他的《明报》是谁的?那是内廷企业!”
“他张溥现在就是皇上的喉舌,是为皇上效力。”
吴世睿这下傻眼了,万万没想到张溥在京城混得这么开。
这可是真正通天的人物,在皇帝那里都有颜面。
这让他惊惶地道:
“那怎么办?”
“我把张峣放了,让他去张溥那里?”
“还是把他的身契也还他,还有他父母的……”
吓得六神无主,想要用退让解决这件事。
王时敏恨铁不成钢地拍了他一巴掌,训斥道:
“现在是退让能解决的吗?”
“你放了张峣一个,其他奴仆你怎么办?”
“都把他们放了,让他们成为良民?”
“你家里的奴仆还要不要了,以后你自己洗衣做饭?”
吴世睿这下真的傻眼了,万万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这让他只能看着舅舅,问他该怎么办?
怎么办王时敏也不知道,如果有选择的话,他一定不会让外甥跳出来,成为出头的椽子。
但是事已至此,他也只能说道:
“待我修书一封,告诉温相这件事。”
“还有联络奴仆多的家族,和他们共同进退。”
“这几日你就待在家,不要搞出事来。”
匆匆离开吴家,写信给温体仁问计。
又传告其他大族聚会,警告他们这件事处理不好的后果,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同心协力。
张溥同样借此机会,扩大了《江南明报》的发行量。
其它报纸也纷纷跟进,让发生在吴家门前这件事,很快通过报纸传扬开。
《明报》在江南一战成名,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其中讲述的静坐示威过程,更是给其他人表达抗议提供了借鉴。
很多想抗租的佃户和奴仆,都用静坐示威,在一些家族门前抗议。
江南一时间风起云涌,大有山雨欲来之意。(本章完)
(https://www.tuishu.net/tui/635748/21215428.html)
1秒记住推书网:www.tuishu.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tuishu.net